•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期刊
  • RCCSE 中国核心期刊(5/114,A+)
  • Scopus收录期刊
  • 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
  • WHO 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收录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期刊 (C)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中国)》(JSTChina)收录期刊
  • 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Irichsweb)收录期刊
  • 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2019年)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0年  第14卷  第10期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伤害控制研究中心
2010, 14(10): 934-934.
摘要: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伤害预防控制工作情况介绍
2010, 14(10): 1063-1063.
摘要:
暨南大学医学院伤害预防与控制中心
2010, 14(10): 1064-1064.
摘要:
论著
江苏省老年人跌倒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宇翔, 薛成兵, 胡洋, 武丽, 张涛, 刘筱娴, 王友洁
2010, 14(10): 939-941.
摘要:
目的探讨江苏省老年人跌倒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危险因素,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以问卷方式调查江苏省老年人过去1年跌倒发生情况。结果共调查6 245人,跌倒发生率为2.79%。家庭是老年人跌倒的好发地点。随着年龄的增长,跌倒发生率增高。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生活在农村、丧偶、文化程度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住房类型为楼房、体育锻炼较少、行走能力较差为老年人跌倒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人跌倒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与许多因素相关,对于高危人群应该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2006-2009年株洲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跌倒/坠落伤害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袁皓瑜, 庞力娟, 危胜平, 王国良, 袁晓群, 刘亮娅, 刘加吾
2010, 14(10): 942-944.
摘要:
目的探讨2006-2009年株洲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跌倒/坠落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施行科学有效的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6-2009年株洲市3家伤害监测哨点医院的伤害监测报告卡,对因跌倒/坠落入院、具有本地户籍老年人(≥60岁)的人口学资料及伤害发生情况进行流行病学研究。结果 3家哨点医院共接诊因跌倒/坠落入院的老年人2 360名,占所有因伤害入院就诊老年患者总数的56.96%;患者多为小学文化;冬季、中旬和晚上(18:004:59)的跌倒/坠落患者所占比例相对较大;伤害多发生在家中;常见于休闲活动的过程中;伤害性质以骨折所占比例最大;以伤及下肢相对多见;多为轻度伤害,常选择观察/住院/转院治疗。不同年龄组、文化程度、伤害发生地点及伤害发生时所从事的活动之间,老年跌倒/坠落患者占伤害患者人数的构成比不同。结论株洲市老年跌倒/坠落伤害占株洲市老年伤害的比例较大,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行为和环境干预。
江苏省老年人伤害流行状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薛成兵, 宇翔, 刘晓强, 朱吉鸽, 张丹玫
2010, 14(10): 945-948.
摘要:
目的阐明老年人伤害发生现状,探讨老年人伤害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控制老年人伤害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资料来源于第4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江苏省调查资料,该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采用入户问卷调查,获得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信息、身体健康状况以及伤害的发生状况。采用Access建立数据库,利用SAS 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运用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分析方法分析伤害在老年人中流行状况以及影响老年人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江苏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年伤害发生率为44.52‰,老年人的前5位伤害原因按发生率大小依次为跌落、交通伤害、动物咬伤、锐器伤和硬物砸伤。伤害发生的主要地点是道路和家庭。大部分伤害属于轻伤,不需要住院和门诊治疗。影响老年人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有丧偶或单身、受教育水平低、经济状况低下、居住在农村、饮酒以及吸烟。结论江苏省老年人伤害的发生高于其他年龄组,跌倒是江苏省老年人最重要伤害,丧偶与单身的老年人是伤害的高危人群。老年人的伤害谱、发生率明显不同于其他人群,针对老年人的伤害干预应采用年龄特定的策略。
大学生酒精相关伤害危险行为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陈然, 马绍斌, 范存欣, 田唤
2010, 14(10): 949-952.
摘要:
目的了解国内大学生与酒精相关伤害危险行为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探索大学生酒精相关伤害危险行为的监测和干预方法。方法自行设计封闭式调查问卷,其引用了WHO推荐的《酒精使用障碍筛查量表(AUDIT)》和东北师范大学编制的《中国版大学生感觉寻求问卷》。通过便利抽样,抽取广州市8所高校1 200名大学生。用Epi Data 3.0录入,SPSS 16.0进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大学生饮酒者中酒后伤害危险行为发生率为43.8%。分别以各种酒后伤害危险行为为因变量,将30个大学生酒后伤害危险行为的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建立多个Lo-gistic回归模型,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周末、期末饮酒,高感觉寻求,是大学生各种酒后伤害危险行为共同的危险因素。结论作为一种人格特质,感觉寻求特质越高,发生酒后伤害的危险越大。大学生各种酒后伤害危险行为的危险因素各有不同,应进行针对性的预防。
大学生不良健康行为及其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代金芳, 王声湧, 王畅, 赵国香, 董晓梅
2010, 14(10): 953-955.
摘要:
目的了解高校大学生不良健康行为的现况及相关因素,为提高大学生健康意识和健康促进知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编式"大学生不良健康行为调查表"对广东省某高校1 025名在校大学生以匿名的形式进行调查。结果其中在过去的一周内39.1%的大学生没有进行体育锻炼;在过去的一个月中34.1%的大学生有饮酒行为;在过去的三个月里16.8%的大学生参加强度大的体育运动;另外35.0%的大学生挑食;42.1%的大学生上网的时间超过自己预想的时间;7.1%的大学生有吸烟行为(每天至少吸一支,连续吸烟≥1年);12.8%的大学生有性行为。结论高校大学生的不良健康行为不容忽视,健康危险行为干预亟需进行。
非公办院校大学生人际间暴力倾向与A型行为相关性研究
覃思, 卢巧
2010, 14(10): 956-958.
摘要:
目的探索非公办院校大学生A型行为与人际间暴力倾向之间的关联。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某院校所属独立学院和成教学院大学生704名,运用A型行为评定量表和大学生人际间暴力倾向调查表调查其行为类型及其在近期内人际间暴力的发生情况,运用Epi Da-ta 3.1软件和SPSS 16.0软件分别进行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结果非公办院校大学生人际间暴力的检出率为70.60%,不同年龄和年级学生人际间暴力倾向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现象。A型行为检出率为11.22%,TH、CH、TH+CH得分低于全国常模。越倾向于A型行为,对他人施暴的可能性就越大。结论非公办院校大学生人际间暴力的检出率很高;A型行为检出率低于全国常模;A型行为与人际间暴力倾向呈正相关。
唐山市某职业高中校园暴力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庞淑兰, 刘瑞庚, 薛玲, 关维俊, 崔立华
2010, 14(10): 959-961.
摘要:
目的探讨职业高中校园暴力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唐山市某职业学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各种类型暴力的发生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暴力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唐山市某职业学校校园暴力发生率为59.0%,其中男生为75.9%,女生为50.5%,暴力形式以心理暴力发生率最高,为50.7%,其次是躯体暴力,为34.8%,性暴力发生率最低,为7.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年级、户口、逃学、看暴力电影、父母经常打骂、玩暴力游戏均是发生校园暴力的可能影响因素。结论该校校园暴力的发生率很高,一些危险因素也不容忽视,应积极采取措施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
深圳市社区儿童伤害监测干预模式的研究
王虹, 林艳, 刘一心, 刘筱娴, 廖九中, 刘峰
2010, 14(10): 962-964.
摘要:
目的建立并实施"社区儿童伤害监测干预模式",降低儿童伤害发生率,改善儿童生存质量。方法选择伤害发生率比较高的深圳市龙岗区横岗镇作为社区儿童伤害监测干预点,干预前后分别进行伤害发生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建立了"社区儿童伤害监测干预模式",伤害发生率由8.36%下降至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干预前比较,机械伤、中毒、意外跌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社区儿童伤害监测干预模式"能有效地控制儿童伤害发生,为深圳市社区儿童伤害预防提供了新的方法。
2006-2009年安徽省0~14岁儿童伤害监测资料分析
贾尚春, 徐伟, 谢建荣, 金少华
2010, 14(10): 964-967.
摘要:
目的了解安徽省014岁儿童伤害发生情况和分布特征,为制定伤害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6-2009年安徽省7市(县)的监测点医院014岁儿童伤害病人的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2006-2009年共报告35 169例儿童伤害病例,男女性别比为2.10∶1;014岁儿童伤害发生1天中以10点和17点最多;伤害以跌倒/坠落、交通事故和钝器伤为主;各性别、年龄组和地点的伤害原因不同;以非故意伤害为主,大多数为轻度伤;伤害的多发部位为头部、上肢和下肢,重度伤害中头部常见。结论伤害严重影响着014岁儿童的健康,应该采取多部门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的开展儿童伤害干预措施。
儿童步行安全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估
余卓文, 欧阳锦恩, 曾庆民, 陈晓君
2010, 14(10): 968-969.
摘要:
目的探索儿童伤害预防教育材料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儿童伤害预防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评估健康教育的干预效果。方法在2所小学抽取500名儿童为干预对象,对其进行儿童步行安全知识的健康教育,干预前及干预后1个月,分别采用自行设计的认知问卷进行相关知识掌握情况与安全行为遵循情况的调查。结果干预后学生认识黄色交通信号灯起警示作用、下车后正确过马路、正确掌握十字路口遇上红灯时过马路方法的知晓率均有显著提高(P<0.05);在马路上追逐玩闹、在红灯亮起时穿越马路、跨越马路中间护栏过马路等危险行为显著减少(P<0.05);与机动车或非机动车碰撞的情况也显著减少(P<0.05)。结论对儿童开展步行安全健康教育干预效果显著,建议在健康教育形式和内容方面要不断创新,营造伤害预防教育的良好氛围,调动儿童参与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干预效果。
颅脑损伤预后预测模型建立的方法探讨
时俊新, 张静, 蒋春舫, 王增珍
2010, 14(10): 970-973.
摘要:
目的回顾道路交通事故致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的病例,筛选预后影响因素,并对建立预后预测模型的可能性进行探讨。方法资料来源于1 294例因道路交通事故致TBI住院病历,用Logistic回归对可能的预测因子进行筛选,并对估计的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评价。结果①在病情相同的条件下,年龄越大预后不良的可能性越大。年龄大于55岁的患者,预后不良的优势比是25岁以下患者的3.7倍。性别、健康状况、交通事故类型以及交通事故发生至入院抢救的间隔时间以及医疗费用负担方式等,对临床转归未发现有明显影响。②本研究得到的Logistic回归模型,回代判别ROC曲线下面积为0.83,以及拟合优度检验结果均显示模型拟合良好。结论病情严重程度和年龄是最为重要的两个预测因子,本研究得到的Logistic回归模型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大连市机动车交通伤害的流行病学分析
梅丹, 许放, 何静, 王浩
2010, 14(10): 974-976.
摘要:
目的分析大连市机动车交通伤害发生的特点及流行规律。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收集2006-2009年在大连市3所医院就诊的,诊断为伤害的全部首诊病例,提取机动车交通伤害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09年共报告机动车交通伤害病例10 243例,占全部伤害病例的15.53%,居伤害原因的第4位。男女性别比1.38∶1。25岁年龄组为机动车交通伤害高发人群,占机动车交通伤害病例的42.66%。机动车交通伤害病例以商业服务业人员、离退休人员和办事人员为主,分别占18.51%、10.83%和10.68%。机动车交通伤害发生的地点主要在公路/街道、贸易/服务场所和工业/建筑场所,分别占57.16%、22.85%和13.74%。机动车交通伤害病例的伤害性质主要是挫伤擦伤,占60.36%;伤害部位主要在头部,占30.30%;伤害发生时活动主要是驾乘交通工具(45.97%)。多为意外事故(98.88%)。结论机动车交通伤害是大连市门急诊伤害病例的主要类型,青壮年是高发人群,男性多见。应针对机动车交通伤害重点人群,开展伤害预防工作。
2006-2008年南宁某医院道路交通伤害住院患者的住院特征分析
梁桥, 胡美荣, 刘筱娴
2010, 14(10): 977-979.
摘要:
目的探讨道路交通伤害发生基本状况及其分布特征,为道路交通伤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抽取南宁某综合医院2006-2008年道路交通伤住院患者的病案资料,对其基本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三年间调查该院交通伤害住院患者2 042例,男女性别比例为3.38∶1,人群分布以1549岁年龄段所占比例最大;发生交通伤害地点以乡镇交通区最多(50.54%)。交通伤害最易损伤部位是头部(59.75%),事故情况以正面相撞比重最大(27.28%)。交通伤害致伤原因以步行时受伤所占比例最大(38.98%),其中步行受伤的住院病例中女性(44.85%)高于男性(3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 1);因摩托车受伤入院的男性比例(29.76%)高于女性(15.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结论道路交通伤害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安全和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及其生活质量。防治道路交通伤害的战略应着眼于改善乡镇交通区的交通管理,提高院前护理、治疗和康复。
大学生对自杀行为的认知、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蔡玲, 林汉生, 王声湧, 刘国宁
2010, 14(10): 980-983.
摘要: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自杀行为的态度、看法及其影响因素,为在高校开展自杀预防与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应用贝克抑郁量表(BDI)和自杀态度与知识量表,对暨南大学的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30.7%的大学生认为自杀未遂与自杀死亡程度是相似的,认为自杀是不可预防、不可以自我控制的分别占21.5%和15.5%,45.3%的大学生歧视自杀。有自杀意念的学生比无自杀意念的更倾向于认为自杀未遂与自杀死亡程度相似、自杀不可预防、自杀无法自我控制;女生比男生更认同自杀是可以自我控制的;经济/管理类学生、来自香港、澳门、台湾的学生、家庭经济好的学生更加歧视自杀;个人每月生活费、家庭对本人读书的负担、学习成绩满意度是影响大学生自杀看法与态度的因素。结论应加强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对自杀行为的正确认识,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预防自杀的发生。
大学生“自杀守门员”短期培训后的效果评价
赵国香, 荆春霞, 王声湧, 刘国宁, 杨光, 罗亦娟, 付芹芹, 代金芳
2010, 14(10): 984-987.
摘要:
目的在大学生群体中设置"自杀守门员",培训防治自杀行为相关知识和技能后,评价其效果。方法采取贴海报的方式招募志愿者,24名在校大学生自愿参加本次培训。采用自编的守门员培训效果问卷,培训前后分别对"自杀守门员"进行调查。结果培训后守门员在自杀行为的预警信号、自杀误解、评估技能和对自杀知识的评价4个方面的得分均有所提高。其中,提高最显著的为自杀预警信号,得分均值由4.88提高到8.29,提高幅度为69.88%;其次是对自杀知识的评价,得分由2.23提高到3.52,提高幅度为57.85%;对自杀误解知识的得分由5.96提高到8.63,提高幅度为44.80%;提高幅度最低的是评估技能,由5.46提高到7.21,提高幅度为32.05%。培训前守门员对获得自杀详细计划的知晓率较低(16.7%),培训后"自杀守门员"对自杀预防措施知识的知晓率、询问自杀意念的能力和交流技巧以及技巧的掌握均有所提高。结论通过短期培训,可以提高守门员自杀相关知识,但还需进一步研究如何提高守门员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武汉市2009年居民伤害死亡状况及疾病负担分析
孙惠玲, 杨念念, 严亚琼, 李芳, 李卫平, 龚洁
2010, 14(10): 988-991.
摘要:
目的分析武汉市2009年伤害死亡的流行特征和疾病负担,为制定伤害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寿命损失年、标化潜在寿命损失年、潜在工作损失年等指标对武汉市2009年居民病伤死亡监测资料伤害死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9年武汉市伤害的粗死亡率为45.50/10万,标化率为33.01/10万,男性(54.77/10万)明显高于女性(35.77/10万),农村(49.66/10万)明显高于城市(42.63/10万),伤害死亡的主要原因依次是交通事故、溺水、跌落、自杀、意外中毒和他杀,0~岁人群伤害的主要死因是溺水,15~岁人群则是交通伤害,65岁及以上人群则以跌落为主,其次为交通事故和自杀。因伤害导致的YPLL,SYPLL和WYPLL分别为73 470年、84 734年和50 073年,分别占全死因的24.01%、30.36%和31.62%,远远高于伤害占全死因的比例7.46%。结论伤害是导致"早死"和寿命损失的重要疾病负担,由于伤害死亡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损失应引起相关卫生部门更多的重视,根据伤害的死亡谱和危险人群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伤害所致...
2009年河北省城乡6家医院急诊室伤害监测分析
栗华, 朱俊卿, 张中朝, 鲍文, 张敬一
2010, 14(10): 992-995.
摘要:
目的分析河北省急诊伤害发生情况、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为制定相关政策、评价伤害干预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秦皇岛市、藁城市各3家不同级别伤害监测哨点医院急诊科。对2009年1~12月首次就诊于哨点医院的伤害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19 608例伤害病例。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2.08∶1;前5位伤害原因是机动车车祸、跌倒/坠落、钝器伤、中毒和刀/锐器伤,分别为26.40%、25.43%、22.46%、10.19%和7.70%;年龄集中在25~44岁;农村、城市发生的伤害分别在8月、7~8月有一定的集中趋势;伤害发生意图以非故意伤害为主;多为轻度伤害;受伤部位以头部为主。结论河北省2009年居民伤害以机动车车祸、跌倒/坠落、钝器伤、中毒和刀/锐器伤为主,青壮年是高发人群,应加强伤害的预防控制工作。
厦门市2009年医院监测伤害流行病学特征
戴龙, 吴俊龙, 伍啸青
2010, 14(10): 996-999.
摘要:
目的了解厦门市伤害的流行特征及发生特点,为开展伤害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以厦门市湖里区二级以上医院为哨点监测医院。收集2009年1~12月到哨点医院首次就诊的所有被诊断为伤害的病例,用统一的《全国伤害监测报告卡》进行登记报告。结果 2009年共报告伤害病例总人数55 692人,前6位伤害原因依次为跌倒/坠落(27.74%)、钝器伤(26.17%)、刀/锐器伤(21.21%)、机动车车祸(12.89%)、动物伤(6.12%)和非机动车车祸(3.86%);伤害发生地点主要在家中(30.46%)、公路/街道(28.17%)以及工业和建筑场所(16.16%);伤害发生高峰期为7~9月份;伤害发生以休闲活动受伤占多(46.22%),其次是有偿工作(19.24%);伤害形式以非故意伤害为主(87.77%),且多为轻度伤害(73.94%)。结论青壮年是伤害防治的重点人群,在加强安全生产保障预防措施来降低职业伤害的同时,还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创造安全的生活环境。
2009年山东省住院伤害监测结果分析
刘海燕, 张吉玉, 李维卡, 马吉祥, 郭晓雷, 徐爱强
2010, 14(10): 1000-1003.
摘要:
目的了解山东省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伤害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在全省选取6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选取5家哨点医院,采用统一制定的伤害监测报告卡对住院伤害患者进行登记。结果 2009年累计收集伤害报告卡15 529张。伤害监测患者男女性别比为2.33∶1;年龄构成以40~岁(40.0%)为主,主要的伤害机制是运输伤害事件(5 791例,占37.3%)、绊倒/摔倒/滑倒(2 584例,占16.6%)、接触人(2 099例,13.5%),运输伤害事件是80~岁年龄组伤害的首位原因,绊倒/摔倒/滑倒是80~岁年龄组的主要伤害原因。在伤害意图上,患者以意外事故(12 853例,占82.8%)为主。结论目前伤害仍是山东省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应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有针对性的开展预防控制工作,以减少各种类型伤害的发生。
2006-2009年深圳市住院伤害流行特征及住院费用研究
周海滨, 刘小利, 彭绩
2010, 14(10): 1004-1007.
摘要:
目的分析深圳市伤害住院患者的伤害谱特征及住院费用,为制定伤害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6-2009年深圳市医院伤害监测系统31 765例伤害住院患者人群特征和住院费用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对影响住院费用的因素进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2006-2009年深圳市伤害住院患者以1839岁青年为主(61.73%),患者年龄中值30岁;男女病例数之比为3.27∶1;伤害发生部位多见于"肩及上肢损伤"(33.43%);伤害性质以"骨折"居多(31.46%);伤害患者住院人均费用和日均费用分别为4 888元和528.6元,累计上涨幅度分别为42.12%和38.82%;药费所占比例最高(34.80%);影响日均住院费用的主要因素是就诊医院级别、入院情况、住院时间、年龄、付费方式和伤害发生部位。结论伤害是深圳市居民主要疾病负担之一,应积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广东省部分医院流动人口伤害流行特征分析
徐浩锋, 马文军, 许燕君, 周海滨, 梁小冬, 胡术贤, 邬香华, 颜润涛, 张志军
2010, 14(10): 1008-1011.
摘要:
目的了解广东省流动人口伤害的流行特点。方法在广东省随机抽取深圳市、珠海市、新兴县、清新县、南雄市和连平县,共16家医院作为哨点医院,其中城市医院6家,农村医院10家,研究对象为2009年1~12月到哨点医院就诊的伤害首诊患者。由各监测哨点医院医生/护士填报《全国伤害监测报告卡》。结果流动人口伤害发生率为56.0%,以15~54岁的劳动力人口为主,占82.8%,伤害原因以钝器伤(27.1%)为主,性质以挫伤/擦伤(44.1%)占第1位,大部分在休闲活动(49.9%)发生伤害,最多发生在上肢(34.9%)部位,伤害好发地点在工业和建筑场所(23.7%)。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伤害发生有明显不同,伤害发生年龄15~44岁、从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发生钝器伤、刀/锐器伤、在有偿工作和工业/建筑场所比例高于本地人口。结论伤害严重侵害流动人口的健康,威胁着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成为严重的卫生和社会问题。
石家庄市社区医疗卫生人员伤害及安全社区知信行情况调查
马新颜, 姜彩肖, 闫玉英, 董会敏, 李正光
2010, 14(10): 1012-1014.
摘要:
目的了解石家庄市社区医疗卫生人员伤害及安全社区的认知水平、态度、行为情况,为开展伤害健康教育及建设安全社区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卫生人员612人,采用自填式问卷进行集中调查,其中资料完整的596人。结果接受调查的社区医疗卫生人员伤害及安全社区总知晓率为79.43%,其中能准确回答伤害定义的仅有8.89%,知晓安全社区的有25.38%,1年内有过不安全行为经历的有97.15%,男性医务人员知识知晓情况高于女性,但伤害行为发生率高于女性。认同应由社区医务人员对居民进行伤害防治教育的有45.77%,曾在日常工作中参与居民伤害防治教育工作的只有0.13%。结论该市社区医疗卫生人员对伤害的认知水平较高,但对伤害定义和安全社区缺乏了解,应加强对其进行伤害及安全社区知识培训。
中国儿童铅中毒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郑名烺, 陈辉
2010, 14(10): 1015-1017.
摘要:
目的通过文献的Meta分析,探究儿童铅中毒的危险因素,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利用RevMan 4.2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国内1994-2009年关于中国儿童铅中毒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资料进行定量综合分析。根据齐性检验结果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分别计算各危险因素合并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并考虑不同的模型对资料进行敏感性分析,采用失安全系数评估发表偏倚。结果共纳入文献6篇,累计病例2 303例,对照3 160例。儿童铅中毒危险因素的合并比值OR及其95%CI分别为:新装修居室内居住2.80(0.908.75),居室距离马路距离近2.50(1.643.82),被动吸烟3.29(0.7015.59),家庭燃煤1.97(1.652.36),常食含铅食物2.93(0.919.48)以及常食罐头5.09(1.6715.53)。结论本研究分析显示污染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是儿童铅中毒的危险因素。
2006-2009年湖南省居民伤害哨点监测结果分析
刘加吾, 付中喜, 袁皓瑜, 易思连, 李光春
2010, 14(10): 1018-1021.
摘要:
目的了解湖南省居民伤害发生情况,分析伤害发生的主要因素,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株洲市芦淞区和洪江市伤害监测哨点医院2006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填报的伤害监测报告卡资料,按照WHO伤害监测指南分类标准进行归类和统计分析。结果湖南省伤害哨点监测病例数逐年增加,共计52 181例。伤害病例多为轻度伤害(65.61%),以男性为主(64.88%),其中25~岁年龄组最多(39.68%)。伤害人群主要为初、高中学历,伤害发生的原因前3位依次为跌倒/坠落(34.00%)、机动车车祸(25.73%)、钝器伤(12.86%),伤害发生地点前3位依次为公路/街道(36.74%)、家中(22.24%)、工业建筑场所(10.19%);不同性别间伤害原因构成比、城乡间伤害原因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城乡间伤害性质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农村重度伤害比例显著高于城市。结论湖南省城乡男、女性居民伤害发生前3位的原因依次为跌落/坠落,机动车车祸与钝器伤。伤害的主要性质是挫伤/擦伤、锐器伤/咬伤/开放伤与骨折。文化程度低的青壮年易发生伤害。
2009年某高校大学生甲型H1N1流感症状自我报告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朱松林, 王琦琦, 牛子儒, 谭爱春, 何琼, 胡国清
2010, 14(10): 1022-1025.
摘要:
目的了解甲型H1N1流感高峰期某高校大学生症状自我报告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某综合性大学随机抽取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多变量逐步Lo-gistic回归筛选漏报和虚报的影响因素。结果该校学生甲型H1N1流感症状自我报告的漏报率为30.9%,虚报率为6.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①了解报告标准、报告后能免费排查治疗、个人认为报告有助于疫情控制与漏报的减少有关,个人报告行为受周围人的影响、报告后会被隔离疏远、个体自我感觉不是甲型H1N1流感与漏报的增加有关;②月生活费越高的学生虚报可能性越高,报告后停课或推迟考试与虚报增加有关,而自觉不是甲型H1N1流感和认为报告有助于疫情控制则与虚报减少有关。结论大学生甲型H1N1流感相关症状自我报告存在一定程度的漏报和虚报。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相应防控知识和疫情报告制度的宣传,规范高校防控措施,以提高甲型H1N1流感症状报告质量。
北京市普通人群甲型H1N1流感病毒血清抗体阳性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刘文婷, 杨鹏, 张奕, 王小莉, 段玮, 田丽丽, 马春娜, 李海月, 黎新宇, 邓瑛, 庞星火, 王全意
2010, 14(10): 1026-1029.
摘要:
目的探讨影响北京市普通人群血清甲型H1N1流感病毒抗体阳性的因素。方法按1∶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65例血清甲型H1N1流感病毒抗体阳性病例和65例阴性对照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疫苗接种史,卫生习惯等信息。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疫苗接种史、旅游史、调查前曾出现流感样症状、周围有确诊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调查前曾去医院发热门诊、勤洗手习惯等与血清甲型H1N1流感病毒抗体阳性有关。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甲型H1N1流感病毒疫苗接种史(OR=4.82,95%CI:1.23~19.91)、调查前1月内曾出现过流感样症状(OR=2.53,95%CI:1.01~6.25),勤洗手习惯(OR=0.21,95%CI:0.06~0.74)等3个因素与血清甲型H1N1流感病毒抗体阳性有关。结论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史、旅游史、曾出现流感样症状、曾与确诊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接触、勤洗手习惯等与血清甲型H1N1流感病毒抗体阳性有关。提示应当继续推行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接种,加强手卫生等一般措施是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重要手段。
北京市房山区291名儿童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应答研究
崔兰梅, 于海柱, 项娜, 李丽丽
2010, 14(10): 1030-1032.
摘要:
目的了解房山区291例15岁以下儿童接种乙肝疫苗的低、无应答率,为探讨适合儿童人群乙肝疫苗低、无应答者的再免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多阶段整群系统随机抽样法抽取8个乡镇的在房山区居住半年以上且按照"0-1-6程序"完成乙肝疫苗接种的15岁以下儿童291人为本次调查对象,同时检测乙肝抗体。结果 15岁以下儿童无应答率9.28%,低应答率15.81%;随着年龄增加,无应答率逐渐上升、低应答率和正常应答率逐渐下降,各年龄段之间低、无应答率与正常应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无应答率9.09%,低应答率14.94%;女性无应答率9.49%,低应答率16.79%;男性与女性低、无应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处于低、无应答状态人群应何时进行乙肝疫苗复种,接种剂量和针剂有待于探索。
紧急接种甲乙肝联合疫苗和乙脑疫苗的安全性评价
李佳, 黄铠, 梁疆莉, 沈冬, 高娜, 孙明波, 熊鸿燕
2010, 14(10): 1032-1035.
摘要:
目的评价甲乙肝联合疫苗和乙型脑膜炎减毒活疫苗安全性以及免疫效果。方法把甲乙肝联合疫苗同乙型脑膜炎减毒活疫苗同时接种于洁净级小白鼠后观察不良反应,并在45 d后对其做免疫原性的检查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接种甲乙肝联合疫苗和乙型脑膜炎减毒活疫苗组小白鼠均无毒副作用产生,且都产生免疫,肝脏和小脑的病理切片均无病变产生。结论同时接种甲乙肝联合疫苗和乙型脑膜炎减毒活疫苗安全、有效。
白介素-8基因多态性与肺结核易感性的配对病例对照研究
杨本付, 庄斌, 宋红梅, 黄炳成, 颜丙光
2010, 14(10): 1036-1039.
摘要:
目的研究中国汉族人群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基因-251位点多态性与肺结核发病的关系,并初步探讨其在肺结核发病中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方法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检测167对病例和对照的IL-8基因-251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对肺结核相关环境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TT、TA和AA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19.8%、51.5%、28.7%和40.7%、47.3%、12.0%,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A(OR=2.171,95%CI:1.3943.382,P=0.001)和TA(OR=1.599,95%CI:1.0712.389,P=0.022)基因型在病例组中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调整环境因素后,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A(OR=1.915,95%CI:1.2073.040,P=0.006)及TA(OR=1.540,95%CI:1.01...
云南省跨境人口艾滋病病毒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
王璐, 孟晓军, 丁国伟, 贾曼红, 罗红兵
2010, 14(10): 1040-1042.
摘要:
目的了解云南省边境地区跨境人口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对目标人群进行询问,并采血检测HIV抗体。结果共有1 093人接受问卷调查并采留血样检测HIV抗体,32人确证阳性,阳性率为2.9%。阳性者中22人来自越南,10人来自缅甸。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有无临时/商业性伴、原籍何处等与HIV感染有关,而HIV相关知识知晓率与感染无关。结论云南省边境地区跨境流动人口的HIV感染率较高,传播风险较大。应针对跨境流动人口的特点探索积极、有效的艾滋病综合防治策略与措施。
艾滋病综合防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陈任, 秦侠, 胡志, 李洁雪, 马颖
2010, 14(10): 1043-1045.
摘要:
目的构建评价艾滋病综合防治绩效的指标体系。方法采用文献复习和专家研讨法确定指标体系雏形,使用Delphi方法遴选指标,通过现场拟合试验修正指标体系。结果通过三轮Delphi法专家咨询和现场预试验,确立了由6个一级指标和43个二级指标构成的艾滋病综合防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论本研究建立的艾滋病综合防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临夏州2008年夏季儿童住院手足口病病例分析
路宏昌, 韩世发, 李立, 张格祥, 王玉
2010, 14(10): 1046-1048.
摘要:
目的了解临夏回族自治州2008年5月~7月住院儿童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针对性的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5月~7月临夏州州医院住院的全部儿童手足口病患者的病案资料,进行流行病学"三间分布"及临床特征描述。结果该地区儿童手足口病主要集中在1~5岁散居儿童及托幼儿童,以散居儿童为主;病例构成男童高于女童,农村病例高于城镇病例。临床表现方面,皮疹部位主要集中于手、足、口和臀,发热主要以有口腔溃疡的儿童及发病6 d前外出就餐的儿童为主。结论该地区儿童手足口病的流行以农村散居儿童为主,提高民众健康意识,加强农村三级卫生保健网建设依然是有效预防该病的关键措施。
经验交流
首例调车连接员诊断为矽肺Ⅰ期的思考
马进, 张野, 乐旦生, 颜晖宏
2010, 14(10): 948+95.
摘要:
军人伤害信息与管理系统的设计
王兴泰, 张建林, 祁海林, 卢立建, 陈竺, 马玉萍, 颜云龙
2010, 14(10): 1021+1.
摘要:
江苏省伤害医院监测工作方式建立与思考
杨婕, 周金意, 张永青, 张霞, 邱晶, 武鸣
2010, 14(10): 1059-1060.
摘要:
军人伤害信息管理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祁海林, 卢立建, 王兴泰
2010, 14(10): 1061-1062.
摘要:
简讯
欢迎订阅2011年《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0, 14(10): 967-967.
摘要:
本刊对一稿两投问题处理的声明
2010, 14(10): 983-983.
摘要:
关于《中华疾病控制杂志》刊期的变更启事
2010, 14(10): 999-999.
摘要:
关于开设基金论文发表“绿色通道”的启事
2010, 14(10): 1011-1011.
摘要:
全国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继续教育培训项目武夷山会议通知
2010, 14(10): 1014-1014.
摘要:
小知识
伤害定义及分类
2010, 14(10): 987-987.
摘要:
综述
婚姻暴力行为的心理社会因素分析
曾红, 武晓艳
2010, 14(10): 1049-1052.
摘要:
从施暴者的心理行为和社会环境特征介绍影响婚姻暴力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暴力行为实施者的病理心理和病态人格、酒精滥用、压力、对暴力行为和被虐者的认知态度,是否成长在有暴力的家庭,婚姻双方的权利均衡,夫妻的交流方式七个方面。
短篇论著
2008年广东省连平县伤害监测结果分析
颜淑丽, 颜润涛, 刘文青, 巫夏盛
2010, 14(10): 1053-1054.
摘要:
目的分析连平县居民伤害发生基本特征和重点伤害,为伤害预防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伤害监测工作手册》的要求,收集连平县人民医院和1所镇级卫生院2008年1~12月到哨点医院就诊的伤害首诊患者信息。应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统一的录入软件输入审核合格的报告卡。采用SPSS 13.0计算构成比。结果共调查4 992例农村伤害患者,以男性(65.3%)、0~14岁(40.2%)、初中以下文化程度(81.9%,含8岁以下)人群为主,跌倒/坠落(34.9%)是主要原因,在公路/街道(31.9%)发生伤害比例最高,以挫伤/擦伤(40.0%)为主。结论伤害严重威胁着农村居民男性、0~14岁儿童,伤害预防与控制工作刻不容缓。
5200例狂犬疫苗接种者免疫效果观察
段会恩
2010, 14(10): 1055-1056.
摘要:
目的了解国产纯化狂犬疫苗接种后的效果。方法以5 200例接种狂犬疫苗的暴露者为研究对象,每位对象取静脉血3 ml,分离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简称ELISA法)检测抗-RA。结果国产纯化狂犬疫苗全程免疫后总抗-RA阳转率为98.27%,性别间分布无差异,而年龄组间存在差异,70岁以上年龄组抗体阳性率较其他组低。使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和狂犬疫苗联合接种者抗体阳性率为100%,未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组抗体阳性率为97.35%。多剂量(针次)接种组与常规接种组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997,P<0.05)。结论按免疫程序及时全程注射人用纯化狂犬疫苗,可产生较为理想的保护性抗体,对疑似狂犬、流浪犬和三度咬伤者采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和狂犬疫苗联合、早期、足量、全程、规则的免疫原则,中老年伤者增大剂量或增加接种针次,均可达到理想的预防效果。
广州市1995-2008年50岁及以上HIV/AIDS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李燕, 梁颖茹, 秦发举, 赵宇腾, 徐慧芳
2010, 14(10): 1057-1058.
摘要:
目的了解广州市50岁及以上HIV/AIDS病例疫情及变化趋势,为针对性地开展该人群的艾滋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分析广州市1995-2008年50岁及以上HIV/AIDS病例的疫情特征。结果广州市于1995年出现境内50岁及以上病例,截止2008年共报告542例,占总病例数的7.31%;疫情在2004年以前呈散发状态。自2004年开始,病例数量及比例均呈逐年增加趋势,年平均增长率为37.18%;病例在广州市的分布与总体疫情一致;平均年龄(59.03±7.25)岁,最大年龄为82岁;以男性为主,占77.31%;流动人口占65.49%;职业分布方面,农民、家政家务待业、无业者、离退休人员所占比例较高;文化程度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65.87%;以异性性传播感染为主,占58.67%,传播途径不详率较高,占16.42%;42.99%的病例在报告时的疾病状态为AIDS。结论艾滋病对50岁及以上人群的影响已逐渐显现,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降低艾滋病对该人群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