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期刊
  • RCCSE 中国核心期刊(5/114,A+)
  • Scopus收录期刊
  • 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
  • WHO 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收录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期刊 (C)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中国)》(JSTChina)收录期刊
  • 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Irichsweb)收录期刊
  • 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2019年)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29卷  第7期

显示方式:
论著
代谢相关遗传变异与结直肠癌风险的关联
何春怡, 李艳敏, 马倩莹, 蔡祎旻, 朱颖, 田剑波, 缪小平
2025, 29(7): 745-749.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7.001
摘要(47) HTML (17) PDF(9)
摘要:
  目的  旨在鉴定影响结直肠癌代谢物水平的遗传变异,为结直肠癌的预防和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整合大样本的欧洲人群结直肠癌患者的基因组与代谢组数据,通过线性回归模型系统识别出与血浆代谢物水平显著相关的遗传变异,定义为结直肠癌血浆代谢数量性状位点(metabolism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metQTL)。利用富集分析评估metQTLs对结直肠癌遗传风险的贡献,并构建多基因风险评分(polygenic risk score, PRS)模型,评估metQTLs在识别结直肠癌高危人群方面的应用价值。在独立的中国人群病例对照研究中验证metQTLs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联。  结果  在1 198例结直肠癌患者中共鉴定出1 687个metQTLs关联对(错误发现率均<0.05),且结直肠癌metQTLs显著富集于既往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的结直肠癌易感区域(OR=1.95, 95% CI: 1.25~3.06, P=0.002)。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在PRS模型中,高得分组人群结直肠癌发病风险是低得分组的1.53倍(HR=1.53, 95% CI: 1.43~1.63, P<0.001)。最后在中国人群中验证发现,rs174574 A>C遗传变异与结直肠癌风险升高相关(加性模型:OR=1.66, 95% CI: 1.47~1.90;显性模型:OR=1.28, 95% CI: 1.17~1.41;隐性模型:OR=1.57, 95% CI: 1.38~1.77)。  结论  影响代谢物水平的遗传变异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相关,有望运用于结直肠癌风险分层和高危人群识别。
中国高龄老人居住安排与衰弱风险的关联
张倩, 钟文芳, 谢嘉浩, 颜昊, 高健, 陈沛良, 毛琛
2025, 29(7): 750-757.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7.002
摘要(40) HTML (18) PDF(13)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国高龄老人居住安排对衰弱风险的影响,并探究该关联是否会因性别、居住地而存在差异。  方法  根据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2002―2018年问卷调查内容,确定研究对象的居住安排情况(与家人同居、独居、居住在养老机构等居住安排,不同居住安排的居住时长,以及同居家庭成员组成等)。衰弱状态采用包括39个变量的衰弱指数评估。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居住安排对衰弱风险的影响,并根据性别、居住地进行分层分析。  结果  共纳入7 311名研究对象,累计随访32 628人年,共3 874人发生衰弱。独居与衰弱风险呈负相关(HR=0.82, 95% CI: 0.76~0.90, P<0.001);而居住在养老机构对衰弱风险无显著影响(P=0.065)。未发现独居或居住在养老机构时长与衰弱风险有显著性关联。性别和居住地分层分析发现,独居与女性衰弱风险呈负相关(HR=0.79, 95% CI: 0.71~0.87, P<0.001),与城镇居民(HR=0.81, 95% CI: 0.70~0.93)和农村居民(HR=0.82, 95% CI: 0.74~0.92)衰弱风险均呈负相关(均P<0.05),居住在养老机构仅与男性衰弱风险呈正相关(HR=1.76, 95% CI: 1.25~2.47, P<0.001)。不同同居家庭成员组成与衰弱风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性别和居住地分层分析发现,女性中其他家庭成员组成类型与衰弱风险呈正相关(HR=1.37, 95% CI: 1.01~1.86, P=0.046);城镇居民中其他家庭成员组成类型与衰弱风险呈正相关(HR=1.33, 95% CI: 1.06~1.67, P=0.014)。  结论  相较于与家人同居的高龄老人,独居与衰弱风险呈负相关,而居住在养老机构与衰弱风险呈正相关,但存在性别和居住地差异。对于居住在养老机构的老人,需进一步帮助其搭建和扩宽社交网络;对于独居老人,可加强志愿服务力量,增强独居老人的社区归属感和社会支持,进一步推动我国健康老龄化发展。
基于生物年龄识别加速衰老群体与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的关联
李艺, 叶炳琪, 杨嘉璐, 许倩宜, 陈钰良, 雷泽楷, 张嘉羽, 周熙瑞, 柳雁, 夏敏
2025, 29(7): 758-764.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7.003
摘要(48) HTML (9) PDF(8)
摘要:
  目的  探讨华南地区居民的生物年龄与患心血管代谢性疾病风险之间的关联,为心血管代谢性疾病早期预测提供参考。  方法  基于华南地区自然人群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前瞻性队列,选取2018年3月―2020年12月基线调查的参与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碱性磷酸酶、总胆固醇、肌酐、空腹血糖、收缩压、血尿素氮、血清尿酸、淋巴细胞百分比、平均红细胞体积,以及白细胞计数等生物标志物计算个体生物年龄,并将其分为健康增龄组(生物年龄<时序年龄)与加速衰老组(生物年龄>时序年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相较于健康增龄组,加速衰老组与患心血管代谢性疾病风险,通过年龄和性别分层分析,排除可能存在的年龄和性别偏倚。  结果  最终纳入51 045名研究对象,其中健康增龄者28 762名(56.3%),加速衰老者22 283名(43.7%)。将时序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文化程度、吸烟和饮酒作为协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相较于健康增龄组,加速衰老组在心血管病(OR=2.38, 95% CI: 2.25~2.51)、高血压(OR=2.55, 95% CI: 2.41~2.70)、脑卒中(OR=1.39, 95% CI: 1.14~1.71)、冠心病(OR=1.18, 95% CI: 1.06~1.32)和糖尿病(OR=3.27, 95% CI: 3.01~3.55)等心血管代谢性疾病上患病风险更高(均P<0.05)。分层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健康增龄组,加速衰老组在不同年龄与女性中均表现出更高的心血管代谢性疾病患病风险。  结论  生物年龄能有效识别加速衰老高危人群,其与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的强关联性为早期筛查提供新思路。
基于贝叶斯网络模型的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痛风发作风险预测
付纬雯, 方心宇
2025, 29(7): 765-774.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7.004
摘要(32) HTML (13) PDF(1)
摘要:
  目的  构建基于贝叶斯网络(Bayesian network, BN)模型的无症状高尿酸血症(asymptomatic hyperuricemia, AHU)患者痛风发作风险预测工具,为早期识别高危人群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炎症免疫性疾病队列,构建AHU专病队列,共纳入3 343名研究对象。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 LASSO)-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对复杂多维临床数据进行筛选,并基于筛选出的变量构建BN模型,最后针对痛风发作提取马尔可夫毯以确定最小条件依赖集,并计算条件概率。采用准确率、曲线下面积和对数损失三重指标对模型进行验证。  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4.145(4.074, 4.227)年,新发痛风共478例。LASSO-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筛选出15个关键影响因素:血清尿酸、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职业、代谢当量、年龄、二手烟接触情况、白肉摄入频率、吸烟、糖化血红蛋白、文化程度、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不吃早餐频率、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久坐时间和含糖饮料摄入频率,并基于这些因素构建BN模型。BN模型结果显示,血清尿酸、GFR、BMI直接影响AHU患者痛风发作,BMI<25.0 kg/m2、血清尿酸≥535 μmol/L且GFR≤90 mL/(min·1.73 m2)的AHU患者痛风发作的概率最高(64.3%)。模型的准确率为86.4%,对数损失为0.374。  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BN模型为AHU患者的痛风风险分层提供了新工具,对早期筛查和精准干预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未来需通过多中心验证进一步提升模型的临床适用性。
武汉市老年人血清尿酸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联
李成, 荣爽, 包巍, 胡守章
2025, 29(7): 775-781.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7.005
摘要(33) HTML (13) PDF(6)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人群血清尿酸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的关联性。  方法  2020年12月―2022年8月在武汉市3个社区服务中心选取≥65岁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现况研究,并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血生化指标测量,通过腹部超声诊断NAFLD;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血清尿酸水平与NAFLD患病风险之间的关联,使用OR值及其95% CI表示关联结果。采用分层分析探讨不同性别人群血清尿酸与NAFLD的关联。  结果  共纳入1 353名研究对象,NAFLD患病率为37.3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相比于血清尿酸水平Q1组(≤257 μmol/L),血清尿酸水平Q2组(>257~310 μmol/L)、Q3组(>310~<370 μmol/L)和Q4组(≥370 μmol/L)患NAFLD的风险更高,OR(95% CI)分别为1.02(0.70~1.51)、1.63(1.11~2.39)和2.29(1.50~3.51),血清尿酸水平每增加60 μmol/L,NAFLD的患病风险增加29%(OR=1.29, 95% CI: 1.16~1.44)。性别分层分析表明,男性和女性血清尿酸水平升高与NAFLD风险之间存在一致的剂量-反应关系。  结论  血清尿酸水平与NAFLD患病风险之间存在正向关联,提示血清尿酸可能是NAFLD的危险因素,应当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老年人的血清尿酸水平,以预防NAFLD。
1990—2021年中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疾病负担:与全球的对比分析
赵自豪, 魏涛华, 钱南南, 王玮琦, 杨文明, 宋宇琪
2025, 29(7): 782-789.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7.006
摘要(50) HTML (15) PDF(6)
摘要:
  目的  分析1990—2021年中国与全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并预测未来趋势,为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基于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提取1990—2021年中国与全球NAFLD的发病率、死亡率、伤残调整生命年等数据。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 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 AAPC),利用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模型(Bayesian age-period-cohort model, BAPC)预测2035年疾病负担。  结果  2021年中国NAFLD的年龄标化发病率(621.18/10万)高于全球水平(592.78/10万)。1990—2021年中国标化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 DALY)率(AAPC=-1.99%)和标化死亡率(AAPC=-1.72%)持续下降,但标化发病率呈上升趋势(AAPC=0.74%)。Joinpoint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标化死亡率,1990—2015年阶段性下降,2015年后变化不显著;(2)标化发病率,1990—1999年缓慢上升(APC=0.19%~0.56%),2000—2004年短暂下降(APC=-1.30%),2004年后再次上升(APC=0.78%~2.21%);(3)标化DALY率,1990—2015年总体下降(APC=-2.63%~-1.54%),2015年后趋于平稳。全球标化DALY率和死亡率呈波动下降,但降幅小于中国。BAPC模型预测,至2035年,中国发病人数将增长26.50%,死亡人数下降38.43%;中国标化发病率增速(0.74%)低于全球,标化死亡率将继续下降。  结论  1990—2021年中国NAFLD负担总体下降,但发病人数持续增长,预测到2035年,中国NAFLD患者的死亡数将下降,发病数将上升。提示需加强代谢性疾病早期干预,完善慢性肝病防治体系,以降低疾病流行风险。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太原市HBsAg阳性母亲婴儿乙型肝炎疫苗无/弱应答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王惠鑫, 许修洋, 李雁笛, 姚添, 渠轶群, 丰淑英, 李玉萍, 冯永亮, 王科科, 王素萍
2025, 29(7): 790-797.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7.007
摘要(31) HTML (14) PDF(6)
摘要:
  目的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太原市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阳性母亲婴儿乙型肝炎疫苗无/弱应答的风险预测模型,为此类高风险婴儿的早期识别和预防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9年11月—2023年10月在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分娩的HBsAg阳性产妇及其分娩的婴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病历查阅方式收集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筛选危险因素,采用5折交叉验证划分数据集,采用合成少数样本过采样方法对训练集数据进行重采样处理后,分别构建logistic回归、极端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 XGBoost)、决策树、随机森林模型,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评价模型预测性能。  结果  共收集到HBsAg阳性母婴253对,其中无/弱应答率为10.28%(26/253)。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母亲乙型肝炎病毒DNA载量、新生儿髓样分化因子88蛋白百分比、磷酸化核因子κB蛋白百分比、浆细胞百分比是婴儿乙型肝炎疫苗无/弱应答的影响因素。将以上因素纳入预测模型,在验证集中各模型AUC均>0.800,其中以XGBoost算法构建的预测模型效能最佳(AUC=0.919)。  结论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尤其是XGBoost算法,建立的太原市HBsAg阳性母亲婴儿乙型肝炎疫苗无/弱应答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效能,有助于预测婴儿乙型肝炎疫苗无/弱应答发生。
基于社会生态模型的福建省青少年吸烟行为多层级影响因素
林本翔, 郑韵婷, 卞坚强, 陈梅兰, 伍莹, 毛一蒙, 陈锦辉
2025, 29(7): 798-803.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7.008
摘要(23) HTML (13) PDF(3)
摘要:
  目的  基于社会生态模型,系统解析福建省青少年吸烟行为的个体、家庭、同伴及学校层级影响因素,为制定多维度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于2021年抽取福建省7 652名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应答率=94.4%),运用复杂抽样加权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风险因素。  结果  加权后青少年尝试吸烟率为15.24%(95% CI: 14.12%~16.36%),现在吸烟率为2.92%(95% CI: 2.45%~3.40%)。家庭层面上,父母吸烟者现在吸烟风险升高1.53倍(OR=2.53, 95% CI: 1.76~3.55, P<0.001),零花钱≥30元组风险升高2.60倍(OR=3.60, 95% CI: 2.08~6.23, P<0.001);同伴层面上,接受递烟组现在吸烟风险为拒绝组的67.63倍(OR=67.63, 95% CI: 29.57~154.68, P<0.001);学校层面上,教师高频吸烟暴露组现在吸烟风险升高8.52倍(OR=9.52, 95% CI: 4.39~20.65, P<0.001),校园存在吸烟现象组风险升高3.00倍(OR=4.00, 95% CI: 2.78~5.75, P<0.001)。  结论  青少年吸烟行为呈现“农村-男性-职高”聚集特征,建议实施三级干预:个体(零花钱限额+认知干预)、家庭(家长戒烟契约+监督机制)、学校(教师禁烟令+控烟课程),并推进健康学校建设。
3~12岁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样行为与幼儿期室内环境暴露的相关性
汪国英, 韦昕宇, 王逸凡, 王斌
2025, 29(7): 804-811.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7.009
摘要(28) HTML (11) PDF(3)
摘要:
  目的  探索幼儿期室内环境暴露因素对3~12岁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样行为的影响,为改善家庭室内环境从而降低儿童患ADHD的风险提供预防建议。  方法  2022年8―11月在安徽省合肥市新站区36所幼儿园和22所小学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儿童及其父母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室内环境暴露相关因素,以及儿童ADHD样行为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儿童及其父母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和幼儿期室内环境暴露因素对3~12岁儿童ADHD样行为发生风险的影响。  结果  最终纳入14 518名儿童,经标准化评估流程确认ADHD样行为330例,总体阳性率为2.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7~12岁儿童ADHD样行为发生风险是3~<7岁儿童的1.81倍(OR=1.81, 95% CI: 1.36~2.42),幼儿期有被动吸烟史的儿童发生ADHD的风险增加0.76倍(OR=1.76, 95% CI: 1.32~2.34),幼儿期家庭平均每周做饭时长>70~280 min(OR=2.71, 95% CI: 1.23~5.95)、>280~700 min(OR=5.02, 95% CI: 2.32~10.83)和>700 min(OR=4.90, 95% CI: 2.24~10.72)均为儿童发生ADHD样行为的危险因素(均P<0.05)。女童(OR=0.42, 95% CI: 0.33~0.54)、家庭有室内除尘习惯(OR=0.78, 95% CI: 0.61~1.00)、家庭有更换床上用品习惯(OR=0.59, 95% CI: 0.38~0.91),以及打开抽油烟机(OR=0.53, 95% CI: 0.30~0.95)均为儿童发生ADHD样行为的保护因素(均P<0.05)。  结论  男童、7~12岁儿童和父母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儿童的ADHD样行为发生风险较高,儿童幼儿期室内环境暴露中的被动吸烟史、烹调油烟情况(平均每周做饭时长、做饭减少油烟方式)、接触蚊香情况是3~12岁儿童发生ADHD样行为的危险因素。
上海市徐汇区学龄前儿童父母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认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李婷, 李玟, 李焱, 杨剑, 杜亚松, 陆峰, 付朝伟
2025, 29(7): 812-818.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7.010
摘要(22) HTML (10) PDF(2)
摘要: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父母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认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为预防和干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提供依据。  方法  2022年10-12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对上海市徐汇区8所幼儿园的学生父母进行在线问卷调查。将认知水平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父母认知水平的影响因素。  结果  研究对象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认知的平均正确率为(70.69±8.73)%。父亲(aOR=2.02, 95%CI: 1.60~2.56)、文化程度为大专及本科(aOR=2.06, 95%CI: 1.63~2.59)和高中及以下(aOR=3.87, 95%CI: 2.54~5.88)、家庭年均收入为中(aOR=1.28, 95%CI: 1.00~1.62)和低水平(aOR=1.99, 95%CI: 1.30~3.04)、育儿时间 < 16 h (8~ < 16 h: aOR=1.36, 95%CI: 1.00~1.84; < 8 h: aOR=2.23, 95%CI: 1.54~3.23)的父母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呈低认知水平的风险增加, 而父母生育年龄为>30~40岁(aOR=0.77, 95%CI: 0.63~0.94)和双亲加祖父母家庭结构(aOR=0.76, 95%CI: 0.62~0.93)是可能的保护因素(均P < 0.05)。进一步研究发现, >80%的父母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持消极态度, 高认知水平的研究对象持负面态度比例更高。  结论  上海市徐汇区学龄前儿童的父母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认知有限, 影响因素包括父母身份、生育年龄、文化程度、家庭居住结构、家庭年均收入、育儿时间。同时, 父母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态度较消极, 应采取针对性健康教育等措施加以应对。
上海市急性呼吸道感染家庭传播特征
俞晓, 胡欣, 吴寰宇, 林声, 毛盛华, 陈健, 郑雅旭
2025, 29(7): 819-826.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7.011
摘要(26) HTML (15) PDF(5)
摘要:
  目的  探讨2023年4月-2024年5月上海市急性呼吸道感染(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 ARI)的家庭传播特征, 为针对性实施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 以家庭为单位纳入上海市社区自然人群, 每周开展ARI发病随访, 计算家庭引入率、续发率, 使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危险因素, 建立马尔可夫链家庭传播模型估计家庭成对传播概率。  结果  女性(RR=1.23, 95%CI: 1.08~1.41)、医疗工作者(RR=1.35, 95%CI: 1.01~1.81)和基础疾病患者(RR=1.17, 95%CI: 1.14~1.35)更易成为家庭引入病例(均P < 0.05)。ARI在总人群中的家庭续发率为11.4%(95%CI: 10.1%~12.6%), 医疗工作者(RR=2.91, 95%CI: 1.20~7.05)、与首发病例关系为≥18岁的子女(RR=2.34, 95%CI: 1.11~4.92)和配偶(RR=2.55, 95%CI: 1.35~4.82)的续发风险较高(均P < 0.05)。>3人户家庭的续发率(25.8%)高于2人或3人户家庭(续发率=17.2%, RR=1.62, 95%CI: 1.13~2.31)。模型估计家庭成对传播概率为0.27, 单个感染者平均引起0.40例家庭内感染。  结论  ARI具有家庭传播风险, 医疗工作者、引入病例的成年子女和配偶为高风险人群, >3人户家庭续发率更高。建议加强家庭内防护, 特别是针对高风险人群。
基于生物信息学和机器学习技术鉴定与验证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性生物标志物
韦昕宇, 汪国英, 王逸凡, 王斌
2025, 29(7): 827-834.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7.012
摘要(32) HTML (11) PDF(1)
摘要:
  目的  基于生物信息学技术和多种机器学习算法, 综合筛选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候选诊断性生物标志物,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RT-PCR)技术对结果进行验证。  方法  通过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下载数据集GSE81622, 鉴定差异表达基因。利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确定SLE相关模块并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回归、随机森林和支持向量机递归消除特征3种机器学习算法筛选关键基因。采用qRT-PCR技术验证关键基因, 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其诊断效果。  结果  差异表达分析鉴定出84个差异表达基因。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结果显示, 红色模块与SLE的正相关性最强, 黑色模块与SLE的负相关性最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剔除了7个没有相互作用的基因, 根据重要性确定了排名前30的基因。3种机器学习算法最终确定了SLE的3种候选诊断性生物标志物: RNASE2, KLRB1和KLRF1。qRT-PCR结果显示, 3种候选诊断性生物标志物在SLE患者与对照组间表达存在差异, RNASE2呈上调趋势, KLRF1和KLRB1呈下调趋势, 与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保持一致。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 3种候选诊断性生物标志物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均>0.85。  结论  RNASE2、KLRB1和KLRF1可作为SLE候选诊断性生物标志物, 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为SLE患者的早期诊断开辟新的思路。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对超重或肥胖糖尿病患者血压的影响:基于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房洪军, 陈于恒, 王春燕
2025, 29(7): 835-843.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7.013
摘要(34) HTML (15) PDF(0)
摘要:
  目的  通过Meta分析评估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 agonist, GLP-1 RA)在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中的降压效果。  方法  通过系统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数据库, 筛选截至2025年3月8日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使用随机效应模型汇总收缩压和舒张压的降低效果, 使用亚组分析和Mate回归评估异质性。  结果  共纳入18篇随机对照试验研究, 涉及10 305名参与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 GLP-1 RA对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具有降压效果, 收缩压平均降低2.95 mmHg (95%CI: -3.91 mmHg~-1.98 mmHg, P < 0.001)(I2=59.2%), 舒张压平均降低0.68 mmHg (95%CI: -1.23 mmHg~-0.14 mmHg, P=0.001)(I2=44.4%)。不同类型的GLP-1 RA对收缩压的效应是一致的。Meta回归分析结果提示, GLP-1 RA的降压效果不受年龄、性别、基线体质量指数和体重降低幅度的影响。  结论  使用GLP-1 RA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
专家共识
肺炎支原体感染疫情处置专家共识
祝茜, 龚磊, 侯赛, 肖永康, 杨锟, 赵科伕, 杨小雪, 闫雨露, 秦伟, 王瑶, 耿浩翔, 刘雅倩, 孙永, 邓舒, 王斐, 叶琴, 范引光, 黄月娥, 叶珺, 陈叶纪, 冷缨, 陈健, 孙良, 汤海燕, 谈小伟, 马婉婉, 朱标, 安州, 王鹏, 邓国强, 包敏, 吕勇, 苏虹, 李杰, 汪金生, 张志华, 赵玉锋, 徐艳龙, 吴家兵
2025, 29(7): 844-849.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7.014
摘要(45) HTML (18) PDF(16)
摘要: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 MP)感染是导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可在人员密集场所引起聚集性或暴发疫情。MP感染疫情时有发生, 但尚无相应的疫情调查处置指南、规范或方案可供参考。安徽省预防医学会卫生应急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讨论, 并编写了MP感染疫情处置专家共识, 内容涵盖MP暴发疫情标准等内容,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MP感染疫情处置能力和规范MP感染疫情现场处置流程提供科学参考。
短篇论著
2020―2024年马鞍山市社区居民肺癌筛查结果及成本-效果分析
尤忠响, 唐星宇, 孙国强, 王娜, 秦其荣, 黄芬
2025, 29(7): 850-853.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7.015
摘要(23) HTML (14) PDF(5)
摘要:
  目的  分析2020-2024年安徽省马鞍山市社区居民肺癌筛查结果和成本效果, 为优化筛查策略和卫生政策提供依据。  方法  基于筛查数据, 评估50~74岁社区居民肺癌高危率、依从率和阳性病变检出率, 测算成本效果比(cost-effectiveness ratio, CER)和早期发现成本系数(early detection cost index, EDCI)。  结果  13 542人中, 筛查出肺癌高危人群4 547例(高危率=33.58%), 其中2 903人(依从率=63.84%)参加低剂量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 LDCT)检查, 筛查总成本为1 168 001.00元, 每检出1例阳性结节的费用为2 115.94元, 每检出1例疑似肺癌的费用为40 275.90元, CER=13 123.61元, EDCI=0.36, 其中70~74岁年龄组EDCI最低(0.19)。  结论  在肺癌高危人群中进行LDCT检测具有成本效用价值, 但也需优化性别和年龄分层策略。
甘肃省NO2短期暴露与肺结核确诊人数的关联
李永悦, 冯渤曦, 黄怡炜, 林昇, 吴建军, 杨海霞
2025, 29(7): 854-862.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7.016
摘要(26) HTML (9) PDF(4)
摘要:
  目的  探讨2016-2020年甘肃省二氧化氮(nitrogen dioxide, NO2)短期暴露对肺结核确诊人数的影响, 为甘肃省制定有针对性的空气质量改善和疾病预警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16-2020年甘肃省肺结核确诊病例、空气污染物和气象数据, 采用广义加性模型结合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分析NO2短期暴露与肺结核确诊人数之间的关系, 并进一步按性别、年龄和季节分层分析。  结果  2016-2020年肺结核平均每日确诊人数为13.00(5.00, 19.00)例, NO2的平均浓度为21.20(26.28, 18.18)μg/m3。单污染模型分析表明, NO2短期暴露对肺结核确诊人数的影响在lag 1 d~lag 7 d和lag 0~7 d时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且在lag 0~7 d时效应值达到最大, NO2浓度每增加10 μg/m3, 肺结核确诊相对风险增加12.2%(RR=1.122, 95%CI: 1.059~1.189)。分层分析结果显示, 男性和女性均在lag 0~7 d时相关性最强, NO2浓度每增加10 μg/m3, 肺结核确诊相对风险分别增加13.9%(RR=1.139, 95%CI: 1.063~1.220)、9.8%(RR=1.098, 95%CI: 1.021~1.181); < 65岁人群和≥65岁人群均在lag 0~7 d时效应值最大, NO2浓度每增加10 μg/m3, 肺结核确诊相对风险分别增加7.3%(RR=1.073, 95%CI: 1.004~1.146)、21.9%(RR=1.219, 95%CI: 1.128~1.317);通过冷、暖季节分层后, 在冷季时NO2短期暴露与肺结核确诊人数在lag 0~5 d时相关性最强, NO2浓度每增加10 μg/m3, 肺结核确诊相对风险增加20.8%(RR=1.208, 95%CI: 1.073~1.361), 而在暖季中只有lag 7 d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 且呈负相关。  结论  2016-2020年甘肃省NO2短期暴露会增加肺结核确诊风险, 男性和老年人是重点人群, 冷季是NO2短期暴露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对男性和老年人群的健康防护, 特别是在冷季高污染时期。
儿童肥胖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因果关系: 一项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姜美辰, 郭娴, 曹卉
2025, 29(7): 863-868.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7.017
摘要(38) HTML (13) PDF(3)
摘要:
  目的  探究遗传预测的儿童肥胖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间的因果关系, 为NAFLD的早期预防和干预策略提供遗传学依据。  方法  采用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 MR)研究, 从大规模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中筛选出与儿童肥胖相关且无连锁不平衡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作为工具变量, NAFLD作为结局因素, 评估儿童肥胖与NAFLD之间潜在的因果关系。  结果  逆方差加权分析结果显示, 儿童肥胖对NAFLD有正向因果关系(OR=1.526, 95%CI: 1.298~1.793, P < 0.001)。加权中位数法(OR=1.454, 95%CI: 1.205~1.757, P < 0.001)和MR Egger回归分析(OR=1.257, 95%CI: 0.925~1.707, P=0.163)OR值均大于1.000, 与逆方差加权分析结果方向一致。  结论  儿童肥胖会增加患NAFLD的风险, 应加强早期干预及针对性健康教育以降低NAFLD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