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期刊
  • RCCSE 中国核心期刊(5/114,A+)
  • Scopus收录期刊
  • 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
  • WHO 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收录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期刊 (C)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中国)》(JSTChina)收录期刊
  • 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Irichsweb)收录期刊
  • 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2019年)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29卷  第9期

显示方式:
论著
2014–2019年48个国家/地区空气污染物质量指数与流行性感冒流行的关联
曹肖肖, 祝文昊, 徐磊, 马鑫焱, 黄鹏, 喻荣彬
2025, 29(9): 993-1005.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9.001
摘要(2) HTML (2) PDF(1)
摘要:
  目的  采用两阶段时间序列分析方法评估2014–2019年48个国家/地区的周均空气污染物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 AQI)与周累计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病例数的关联。  方法  纳入48个国家/地区的2014–2019年的空气污染物AQI数据和流感监测数据,在校正气温、降水量、季节性和国家/地区人口密度等潜在混杂因素的基础上,分析空气污染物AQI与流感病例的关联。在第1阶段建立每个国家/地区的关联模型,在第2阶段荟萃五大洲和气候带分区的合并风险。  结果  48个国家/地区周累计流感病例与气温、降水量和臭氧(zone, O3)的AQI呈反比,而与细颗粒物(fine particles, PM2.5)、可吸入颗粒物(inhalable particles, 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的AQI波动趋势大体呈反比。亚组分层中,在滞后1周内,空气污染物AQI每增加10个单位,PM2.5与北美地区(RR=1.010 4, 95% CI: 1.004 7~1.016 1)和热带干旱带温带(ABC)地区(RR=1.027 9, 95% CI: 1.005 6~1.050 6)的流感传播风险升高有关;PM10与热带干旱带温带(ABC)地区的流感传播风险(RR=1.018 3, 95% CI: 1.003 7~1.033 1)升高有关;O3与亚洲(RR=0.957 5, 95% CI: 0.917 1~0.999 7)和欧洲(RR=0.887 0,95% CI: 0.854 1~0.921 2)的流感传播风险降低有关,并与热带(A)、热带干旱带温带3种组合(ABC)、温带(C)和寒带(D)地区的流感传播风险分别降低4.25%、7.79%、12.12%、7.88%有关。  结论  PM2.5、PM10的AQI与欧洲和亚洲及其气候带地区的流感传播风险上升有关,而O3的AQI为流感的保护因素。
2000–2021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死亡谱变化特征
张彩婧, 蔡羽琪, 陈子菲, 王童岩, 田丹, 彭瑞莎, 胡国清, 宁佩珊
2025, 29(9): 1006-1012.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9.002
摘要(11) HTML (3) PDF(1)
摘要:
  目的  分析2000–2021年中国≥60岁老年人群死亡谱的变化特征,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促进健康老龄化提供参考。  方法  利用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估算数据,计算中国≥60岁老年人群不同疾病的年龄标化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及其构成比、死因顺位。采用面积图和Joinpoint回归分析反映2000–2021年老年人群死亡谱的变化特征,采用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 AAPC)及其95% CI量化总体变化趋势。  结果  2000–2021年中国≥60岁老年人群的年龄标化死亡率从4 863.8/10万下降至3 573.2/10万(AAPC=-1.5%, 95% CI: -1.9%~-1.1%)。其中,肠道感染(AAPC=-6.9%, 95% CI: -7.1%~-6.7%)、其他传染病(AAPC=-3.8%, 95% CI: -4.3%~-3.3%)、被忽视的热带病和疟疾(AAPC=-4.6%, 95% CI: -5.0%~-4.2%)下降趋势最大(均P < 0.05);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和性传播疾病(AAPC=3.5%, 95% CI: 2.1%~5.1%)、神经系统疾病(AAPC=0.8%, 95% CI: 0.6%~0.9%)呈上升趋势(均P < 0.05)。与2000年相比,2021年老年人群死亡谱发生变化。2021年年龄标化死亡率前5位疾病为心血管病、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和肾病,分别占当年全死因死亡率的47.2%、21.7%、13.2%、6.0%和3.3%。2021年≥60岁年龄组男性的年龄标化死亡率(4 195.5/10万)总体高于女性(3 000.6/10万),但其死亡谱构成相似。随着年龄增长,高龄老年人的年龄别死亡率快速上升,其中≥80岁年龄组人群的死亡率达13 583.3/10万,不同年龄组老年人的死亡谱构成存在差异。  结论  2000–2021年中国≥60岁老年人群的死亡谱发生变化,心血管病、肿瘤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年龄标化死亡率虽呈现出下降趋势,但仍是当前老年人群最主要的健康威胁。针对老年人群死亡谱变化,相关部门应及时调整疾病防控策略,加大对上述重点疾病的防控力度,通过加强高危人群疾病筛查、生活方式干预等措施,推动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战略目标。
南京市60岁及以上人群衰弱状况
王巍巍, 戚圣香, 陈一佳, 孙倩男, 吴洁, 周海茸, 洪忻
2025, 29(9): 1013-1023.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9.003
摘要(5) HTML (4) PDF(1)
摘要:
  目的  了解2021–2023年南京市≥60岁人群的衰弱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的重要性。  方法  数据来源于南京市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2021–2023年),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以30个健康相关变量为基础构建衰弱指数,评价人群衰弱状态。采用极端梯度提升算法模型结合沙普利加性解释方法对影响衰弱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和生活行为方式进行重要性分析。  结果  共纳入22 475名≥60岁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67.62±5.88)岁。其中,衰弱患者3 750名(18.5%),衰弱指数为0.176。女性、≥80岁者、离异/丧偶/分居者、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低收入水平人群和不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吸烟、饮酒、不健康饮食、体力活动不足和睡眠障碍)人群中衰弱比例和衰弱指数值均较高(均P<0.001)。男性中影响因素贡献前5位的是睡眠质量、家庭年收入、年龄、体力活动和吸烟情况;女性中影响因素贡献前5位的是睡眠质量、年龄、体力活动、家庭年收入和膳食得分。  结论  2021–2023年南京市≥60岁人群衰弱指数均较高,不良生活方式、高龄和低水平收入是衰弱的影响因素。对于南京市人口深度老龄化的现状,针对老年人尤其是衰弱高危人群开展针对性干预尤为必要。
石家庄市日均气温与居民非意外死亡风险和负担的相关性
李梦娜, 陈思源, 康慧, 沈强, 暴磊, 马金沙, 纪逸, 陈凤格
2025, 29(9): 1024-1030.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9.004
摘要(1) HTML (1) PDF(0)
摘要:
  目的   分析石家庄市日均气温对居民非意外死亡风险的影响,为制定针对性公共卫生防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运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 DLNM)对2019―2023年石家庄市每日死亡人数和气象数据进行拟合,分析日均气温对非意外、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影响的滞后效应和累积滞后效应。   结果   2019―2023年石家庄市日均气温与非意外、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呈现非线性关联。非意外死亡和循环系统疾病死亡风险最低的气温阈值为12.0 ℃。非意外死亡(RR=2.144, 95% CI: 1.625~2.829)和循环系统疾病死亡(RR=2.083, 95% CI: 1.448~2.998)的累积低温影响在lag 0~21 d时达峰值,非意外死亡的高温累积影响(RR=1.282, 95% CI: 1.150~1.429)在lag 0~3 d时达到峰值,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高温累积影响在lag 0~4 d时达到最大值(RR=1.416, 95% CI: 1.210~1.658)。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在累积低温和累积高温作用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冷、热效应对男、女的死亡风险均产生影响,与<65岁人群相比,≥65岁人群对冷、热效应更为敏感。   结论   石家庄市居民的非意外、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均受到极端气温影响,并存在累积效应,≥65岁人群死亡风险高于<65岁人群死亡风险。
多金属联合暴露与血脂异常的关联
唐薇婷, 陈淑萍, 兰天, 李锦隆, 覃玲巧, 许琪, 廖祖航, 钟秋安
2025, 29(9): 1031-1038.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9.005
摘要(9) HTML (1) PDF(0)
摘要:
  目的   探讨多金属联合暴露对血脂异常风险的作用,为制定更精准的公共卫生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抽取2015―202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两乡镇1 905名20~75岁常住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生理生化检测收集一般人口学信息、生活行为习惯和生化指标。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检测尿中26种金属元素的浓度,使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回归、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筛选血脂异常主要效应金属并探讨单一金属暴露的影响。使用贝叶斯核机器回归(Bayesian kernel machine regression, BKMR)模型评估尿金属联合暴露效应,在分位数g-运算(quantile g-computation, Qgcomp)中验证并排序。   结果   金属锌、钛、铀、铅和钡是导致血脂异常的主要效应金属,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锌和铅均与血脂异常风险有关联,与第一分位数浓度相比,两者在第三分位数浓度时血脂异常风险分别增加76%(OR=1.76, 95% CI: 1.36~2.29)和29%(OR=1.29, 95% CI: 1.01~1.66)。BKMR模型表明,金属混合物暴露水平与血脂异常风险之间存在协同效应,其中锌具有显著正向驱动作用,钛与血脂异常风险存在负向关联。Qgcomp模型验证了BKMR的结果,仅有钛(100.0%)提供负向权重,正向权重排序依次为锌(58.2%)、铅(25.1%)、铀(13.3%)和钡(3.4%)。   结论   锌、钛、铀、铅和钡的联合暴露可增加血脂异常风险,低水平钛和高水平锌暴露可能是血脂异常风险增加的重要因素。
糖化血红蛋白在氧化平衡评分与老年人认知功能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董美祺, 崔靖, 赵建章, 徐玥, 房瑞玲, 余红梅, 韩彦青
2025, 29(9): 1039-1047.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9.006
摘要(7) HTML (0) PDF(6)
摘要:
  目的   探究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HbA1c)在氧化平衡评分(oxidative balance score, OBS)与老年人认知功能关系中的中介效应,阐明抗氧化膳食和健康生活方式可能通过调控HbA1c水平影响认知功能的潜在机制,为基于糖代谢管理的认知健康干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共纳入1 153例研究对象。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和限制性立方样条(restricted cubic spline, RCS)模型评估OBS和HbA1c水平与老年人认知功能之间的关联和剂量-反应关系,并采用逆概率加权的边际结构模型分析HbA1c水平在OBS与老年人认知功能之间的中介效应。   结果   高OBS为老年人认知功能的保护因素,高HbA1c水平为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危险因素。RCS分析结果显示,OBS与老年人整体认知功能下降风险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非线性 < 0.001)。中介分析结果显示,OBS与老年人认知功能下降之间的关联由HbA1c部分介导。HbA1c水平在整体认知功能(OR=0.985, 95% CI: 0.975~0.996)、延迟回忆测试(OR=0.989, 95% CI: 0.981~0.999)和数字符号替代测试(OR=0.984, 95% CI: 0.974~0.996)中存在中介效应,其中介比例分别为17.6%、15.5%和23.9%。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男性群体中HbA1c在OBS与老年人认知功能之间的关联性更强。   结论   OBS与老年人认知功能之间的关联由HbA1c部分介导,且存在性别差异,提示改善饮食结构可能成为预防认知衰退的重要策略。
复合极端高温-降水事件对老年人死亡风险的影响
李涛, 王晓婕, 韦艳, 王垣心
2025, 29(9): 1048-1053.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9.007
摘要(2) HTML (1) PDF(0)
摘要:
  目的   探究复合极端高温-降水事件(compound heat and precipitation extremes, CHPEs)相关的老年人死亡风险,为降低老年人群死亡风险、提升老年人的气候适应水平提供依据。   方法   基于2008―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CHPEs对老年人死亡风险的影响,并探究生病照料和社区服务与CHPEs的交互作用。   结果   CHPEs会增加老年人的死亡风险(HR=1.136, 95% CI: 1.120~1.152),对生活在南方(HR=1.242, 95% CI: 1.218~1.266)、健康自评差(HR=1.247, 95% CI: 1.208~1.287)、生活质量差(HR=1.202, 95% CI: 1.170~1.236)、无经济支持(HR=1.216, 95% CI: 1.183~1.250)、无社会保障(HR=1.156, 95% CI: 1.138~1.174)、无退休金(HR=1.203, 95% CI: 1.183~1.223)、不经常参加社会活动(HR=1.223, 95% CI: 1.199~1.247)和不定期体检(HR=1.219, 95% CI: 1.187~1.252)的老年人死亡风险的影响更大(均P<0.05)。CHPEs与生病照料和社区服务之间存在相乘交互作用(均P<0.05)。对于总人群,CHPEs与生病照料之间存在相加交互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CHPEs对女性、居住在乡村的老年人同样具有相加交互作用。   结论   CHPEs会增加老年人的死亡风险,特别是生活在南方、健康自评差、生活质量差、无经济支持、无社会保障、无退休金、不经常参加社会活动和不定期体检的老年人,而生病照料和社区服务可缓解CHPEs给老年人带来的死亡风险。应建立高危人群定向预警系统及社区防护联动机制,以提高他们对极端气候的适应能力。
2005―2023年柳州市新报告HIV/AIDS病例的流行趋势及空间分布
杨妙英, 李泽洋, 覃宇禄, 周丽芳, 范引光
2025, 29(9): 1054-1062.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9.008
摘要(7) HTML (1) PDF(0)
摘要:
  目的  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05―2023年新报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患者(简称HIV/AIDS)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为柳州市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  基于2005―2023年柳州市新报告HIV/AIDS病例数,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进行时间趋势分析,使用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索柳州市AIDS疫情空间聚集性,采用SaTScan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并利用ArcGIS 10.8软件实现结果可视化,以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 APC)和转折点将2005―2023年划分为不同的研究阶段进行处理。  结果  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2005―2011年柳州市HIV/AIDS病例新发现率呈单调上升趋势(APC=10.17%, P=0.026),2020―2023年呈单调下降趋势(APC=-8.51%, P=0.027)。2005―2023年柳州市≥55岁人群感染者占比从49.70%增至63.92%,异性性传播占比从66.27%增至87.27%。全局空间自相关表明,病例分布存在显著全局空间正相关,全局莫兰指数范围为0.212~0.398(均P<0.001)。局部空间自相关表明,2005―2011年“高-高”聚集区和热点区域集中在柳州市东部中渡镇、鹿寨镇等乡镇,2021―2023年转移至成团镇、百朋镇等西部乡镇。时空扫描识别出5个显著性时空聚集区,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具有一定的聚集性(均P<0.05)。  结论  2005―2023年柳州市HIV/AIDS疫情呈现“由东部向中西部迁移”的时空动态特征,老年人群和异性性传播为防控重心,建议针对重点区域加强监测,并结合人口学特征制定干预策略。
公共卫生硕士培养模式现状及岗位胜任力的影响因素
徐坤, 甘勇, 袁静, 刘莉, 任学梅, 郭欢, 常江, 潘安, 刘刚
2025, 29(9): 1063-1070.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9.009
摘要(5) HTML (2) PDF(2)
摘要:
  目的  分析公共卫生硕士(master of public health, MPH)培养模式现状和岗位胜任力的影响因素,探索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对MPH毕业生、高校专职教师和实践基地导师分别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课程设置、实践内容与效果、岗位胜任力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实践培养体系与MPH能力提升的关联。  结果  共调查329名MPH毕业生、168名专职教师和80名实践基地导师,覆盖全国27所高校。33.93%的专职教师和44.38%的MPH毕业生认为培养过程“重理论,少实践”。相较于实践基地导师,MPH毕业生对实践内容和培养效果给出的评价更差(均P<0.05)。制定实践计划、组织实践培训、实践时长、同校外导师的沟通频率与MPH实践能力和岗位胜任力提升呈正相关(均P<0.05)。  结论  优化课程设置、提升实践教育质量、增加培训时长、完善导师制度是提升MPH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岗位胜任力的重要途径。
DeepMeta:多中心泛癌转录组学数据的恶性肿瘤复发转移风险分层新模型
詹奇, 胡正雨, 潘绍锦, 伍亚舟, 李芳
2025, 29(9): 1071-1079.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9.010
摘要(5) HTML (4) PDF(1)
摘要:
  目的  构建恶性肿瘤复发转移风险分层模型,为临床精准诊疗提供决策支持。  方法  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 TCGA)和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 GEO)多中心数据构建泛癌队列,开发DeepMeta模型,通过自编码器预训练提取组学特征,结合迁移学习实现跨癌种知识迁移,利用高斯混合模型完成无监督亚型聚类,并基于极端梯度提升构建有监督分类器;采用一致性指数(concordance index, C-index)和对数秩(log rank, Log-rank)检验评估模型效能,结合沙普利加性解释(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 SHAP)算法与基因富集分析解析生物学机制。  结果  DeepMeta模型在TCGA的31种恶性肿瘤中,RNA与微小RNA多组学联合分析可区分28种恶性肿瘤风险亚型,RNA单组学分析可区分26种,C-index范围分别为0.58~0.91和0.52~0.91,模型性能优于未预训练模型和传统基线模型;GEO外部验证中,肝细胞癌和乳腺癌的C-index分别为0.85和0.90,且Log-rank检验结果进一步证实DeepMeta模型的风险分层能力。鉴定出76个泛癌关键基因,形成两类功能模块,基因簇Ⅰ调控力学信号转导和机械刺激响应,基因簇Ⅱ主导胞外基质重塑和细胞黏附通路,从生物学角度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  结论  DeepMeta模型在恶性肿瘤复发转移风险分层中展现良好效能,为恶性肿瘤关键靶向基因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综述
新污染物暴露与妊娠期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关联及机制研究进展
韦颖, 彭振仁, 李洁梅, 彭阳, 韦秋芬, 李涵
2025, 29(9): 1080-1087.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9.011
摘要(4) HTML (0) PDF(0)
摘要: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是一种常见的妊娠并发症, 与不良妊娠结局密切相关, 且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研究提示, 孕期新污染物暴露与GDM的发生关联密切, 但二者之间的致病机制尚未阐明, 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与GDM有关的新污染物包括全氟与多氟烷基化合物、双酚类化合物、邻苯二甲酸酯、多氯联苯、有机氯农药和烷基酚类化合物等。对上述几类代表性新污染物与GDM发病风险之间的流行病学证据及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以期为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和GDM防治提供思路。
短篇论著
中国三省成人尿钠钾水平与血压的关联
李晴, 吴贝可, 刘敏, 辛雨泽, 于欢, 田懋一, 徐建伟
2025, 29(9): 1088-1095.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9.012
摘要(1) HTML (1) PDF(2)
摘要:
  目的  分析中国三省成人尿钠钾水平与高血压患病风险及血压水平的关系。  方法  2022―2023年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 对黑龙江省、贵州省和广东省18~69岁居民开展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尿液收集。使用SAS 9.4软件, 采用logistic回归和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分析24 h尿和点尿钠钾水平与血压的关系。  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1 424名, 其中高血压患者500人(35.11%)。24 h尿钠钾水平与血压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 与尿钠Q1组相比, Q2(OR=1.553, 95% CI: 1.061~2.271)、Q3(OR=1.560, 95% CI: 1.079~2.256)和Q4(OR=1.608, 95% CI: 1.108~2.333)组高血压患病风险增加; 与尿钠钾比Q1组相比, Q4组高血压患病风险增加(OR=2.763, 95% CI: 1.398~5.459);与尿钠Q1组相比, Q2、Q3和Q4组收缩压分别增加2.107 mmHg(95% CI: 0.033 mmHg~4.180 mmHg)、2.340 mmHg(95% CI: 0.316 mmHg~4.364 mmHg)和2.500 mmHg(95% CI: 0.183 mmHg~4.817 mmHg); 与尿钠钾比Q1组相比, Q4组收缩压增加3.311 mmHg(95% CI: 0.652 mmHg~7.274 mmHg)。点尿钠钾水平与血压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 与尿钾Q1组相比, Q4组高血压患病风险下降(OR=0.633, 95% CI: 0.436~0.918);与尿钠钾比Q1组相比, Q3和Q4组高血压患病风险增加, OR值分别为1.463(95% CI: 1.011~2.117)和1.485(95% CI: 1.027~2.147);与尿钾Q1组相比, Q3和Q4组收缩压分别下降2.379 mmHg(95% CI: -4.664 mmHg~-0.094 mmHg)和3.137 mmHg(95% CI: -5.467 mmHg~-0.807 mmHg); 与尿钠钾比Q1组相比, Q3和Q4组收缩压分别上升2.867 mmHg(95% CI: 0.544 mmHg~5.190 mmHg)和3.256 mmHg(95% CI: 0.943 mmHg~5.568 mmHg)。  结论  尿钠钾水平与血压存在关联, 也证实了尿钠钾比对评估高血压患病风险具有一定可行性。
血清non-HDL-C/HDL-C、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与慢性肾病发病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游金龙, 王雪, 唐靖, 李秀茜, 王瑞, 姜敏, 张文君, 白亚娜, 王敏珍, 郑山
2025, 29(9): 1096-1103.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9.013
摘要(1) HTML (1) PDF(0)
摘要:
  目的  评估血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non-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NHHR)、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therogenic index of plasma, AIP)与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发病风险的关系, 为CKD的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以金昌队列中25 377名未患CKD的参与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限制性立方样条分别评估NHHR和AIP对CKD的发病风险及剂量-反应关系, 并进行亚组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NHHR和AIP对CKD发病风险的预测能力。  结果  经过平均4.77年的随访调查后, 新发CKD患者有1 213例, 发病密度为10.03/1 000人年。调整混杂因素后, 相较于Q1组, Q4组人群中NHHR和AIP的CKD发病风险比分别为1.270(95% CI: 1.066~1.512)和1.294(95% CI: 1.081~1.548), 且均存在一定的剂量-反应关系(均P<0.05)。NHHR和AIP预测CKD的AUC值分别为0.750(95% CI: 0.736~0.764)和0.735(95% CI: 0.721~0.749)。亚组分析发现, 吸烟和糖尿病与NHHR、糖尿病和AIP间存在交互作用(均P<0.05)。  结论  NHHR和AIP是CK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并对CKD发病风险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2014―2023年云南省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流行病学特征及时空聚集性
贾豫晨, 沈秀莲, 邬志薇, 黄甜, 李宁, 王紫鉴, 何继波, 郑尔达
2025, 29(9): 1104-1112.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9.014
摘要(2) HTML (0) PDF(0)
摘要:
  目的  分析2014―2023年云南省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的流行特征及时空变化规律,为其他感染性腹泻病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2014―2023年云南省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数据进行研究,使用GeoDa 1.6.7软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运用SaTScan 9.5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  结果  2014―2023年云南省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年均发病率为72.41/10万(χ2=31 945, P<0.001),发病人群以0~ < 10岁儿童为主(79.66%)(χ2=275 627, P<0.001),男性发病率(39.97/10万)高于女性(32.29/10万)(Z=0.831, P=0.406),轮状病毒阳性率最高(91.18%)。2014―2023年云南省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在县(市、区)级水平存在空间自相关(Moran's I>0, P<0.05);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昆明市、楚雄彝族自治州、玉溪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且与高发病率区域一致,聚集时间从7―12月逐步变化为3―8月; Ⅰ类聚集区分别出现在以昆明市、玉溪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为中心的云南中部地区。  结论  2014―2023年云南省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发病呈现一定的时空聚集性,昆明市等中部地区聚集性高,需重点防控。
2010―2023年芜湖市麻风病流行情况
叶廷贤, 陈勇, 张诗蕊, 黄青青, 周守恒
2025, 29(9): 1113-1116.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9.015
摘要(2) HTML (3) PDF(0)
摘要:
  目的  分析2010―2023年芜湖市麻风病病例流行特征,为后续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  通过全国麻风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和芜湖市历年麻风病监测季报、年报,收集2010―2023年芜湖市麻风病新发、复发病例的年龄、性别、时间分布、空间分布等信息。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芜湖市麻风病流行病学特征。  结果  2010―2023年芜湖市麻风病累计新发28例、复发7例。各年度发病率和患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Fisher确切概率检验结果显示,各年龄组发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1)。男、女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8, P=0.040)。  结论  2010―2023年芜湖市麻风病处于低度流行,但仍存在散发病例,病例平均延迟期较长,2级畸残比较高,需要不断加强病例发现、及时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