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期刊
  • RCCSE 中国核心期刊(5/114,A+)
  • Scopus收录期刊
  • 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
  • WHO 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收录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期刊 (C)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中国)》(JSTChina)收录期刊
  • 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Irichsweb)收录期刊
  • 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2019年)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显示方式:
论著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婴儿神经行为发育关系的出生队列研究
王星, 吴文静, 林青梅, 郝元涛, 蔡莉
2024, 28(5): 497-502.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4.05.001
摘要(2) HTML(0) PDF(0)
摘要:
  目的  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on disorders in pregnancy, HDP)与婴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关系。  方法  基于佛山市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出生队列数据,选取2016―2021年在佛山市妇幼保健院产检、分娩的孕产妇及其子代17 812对,采用《0岁~6岁儿童发育行为评估量表》评估婴儿不同月龄的神经行为发育情况。以孕期有HDP暴露史的研究对象为暴露组,采用1∶1倾向性评分匹配对照组,共纳入1 414对母子对。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HDP与婴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关系。  结果  HDP组婴儿在3、6、8、12月龄的总发育商和各能区发育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控制混杂因素后,HDP暴露仍是婴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危险因素,总发育商的β值(95% CI)为-5.72(-6.80~-4.63);HDP与婴儿大运动(β=-5.35,95% CI:-6.86~-3.84,P<0.01)、精细动作(β=-5.64,95% CI:-6.92~-4.35,P<0.01)、适应能力(β=-5.88,95% CI:-7.26~-4.49,P<0.01)、语言(β=-5.80,95% CI:-7.10~-4.50,P<0.01)和社会行为能区发育商(β=-5.91,95% CI:-7.11~-4.72,P<0.01)降低有关。  结论  HDP是婴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危险因素,与婴儿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和社会行为能区发育呈负相关。
重庆市孕妇与新生儿体内有机磷阻燃剂负荷水平、组成分布和相关性研究
宋玉, 周妮娅, 王晓刚, 杨惠芳, 曹佳
2024, 28(5): 503-509.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4.05.002
摘要(2) HTML(0) PDF(0)
摘要:
  目的  评价重庆市孕妇与新生儿体内有机磷阻燃剂负荷水平、组成分布及其相关性。  方法  基于重庆市孕前生殖健康与出生结局队列研究。纳入2020年11月―2021年11月在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健康孕妇-新生儿221对。采用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血清中8种有机磷阻燃剂代谢产物(metabolites of organophosphate flame retardants,mOPFRs)的含量。Spearman秩相关分析孕妇外周静脉血与新生儿脐带血中8种mOPFRs的相关性。  结果  孕妇外周静脉血中总mOPFRs检出率为84.6%,各种mOPFRs单体检出率为12.7%~76.9%;新生儿脐带血中总mOPFRs检出率为93.2%,各mOPFRs单体检出率为1.8%~91.0%。孕妇外周静脉血中的磷酸二邻甲苯酯&磷酸二对甲苯酯、二(2-乙基己基)磷酸酯分别与新生儿脐带血中该单体呈正相关(r=0.29和0.22, 均P<0.05)。  结论  重庆市孕妇外周静脉血及新生儿脐带血中可以检测出多种mOPFRs,并且孕妇与新生儿体内的mOPFRs水平存在相关关系。
青少年遭受传统同伴欺凌与自杀相关心理行为的关联及睡眠质量的调节作用
叶娟, 张郁林, 王少杰, 李缘, 汪耿夫
2024, 28(5): 510-515.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4.05.003
摘要(2) HTML(0) PDF(0)
摘要:
  目的  分析青少年遭受传统同伴欺凌与自杀相关心理行为的关联,并探讨青少年睡眠质量在该关联中的作用,为预防青少年自杀相关心理行为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0年10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安徽省宣城市、合肥市和淮北市共选取5 724名初中生,采用《Olweus欺凌受害问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和《自杀相关心理行为问卷》进行调查。使用χ2检验比较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间青少年遭受传统同伴欺凌和自杀相关心理行为的检出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遭受传统同伴欺凌与青少年自杀相关心理行为的关联,并通过分层回归探究青少年睡眠质量对上述关联的调节作用。  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遭受传统同伴欺凌和睡眠质量与自杀意念(OR=3.38,95% CI: 3.00~3.82)、自杀计划(OR=3.44,95% CI: 2.99~3.96)、自杀准备(OR=3.67,95%CI: 3.11~4.32)和自杀未遂(OR=4.01,95% CI: 3.17~5.09)之间均呈正相关(均P<0.001)。青少年较高的睡眠质量可以缓解遭受传统同伴欺凌与自杀意念(OR=0.64,95% CI: 0.47~0.872)、自杀计划(OR=0.50,95% CI: 0.37~0.68)、自杀准备(OR=0.48,95% CI: 0.34~0.67)和自杀未遂(OR=0.53,95% CI: 0.33~0.85)之间的关联(均P<0.001)。  结论  青少年遭受传统同伴欺凌与自杀相关心理行为呈正相关,睡眠质量在遭受传统同伴欺凌与青少年自杀相关心理行为之间起调节作用。
2015―2021年江苏省未成年人伤害病例分析报告
施展, 黄晓萍, 张小燕, 杜文聪
2024, 28(5): 516-522.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4.05.004
摘要(3) HTML(0) PDF(0)
摘要:
  目的  了解2015―2021年江苏省未成年人伤害发生情况及特点,为制定未成年人伤害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15―2021年江苏省伤害监测系统中0~17岁未成年人伤害首诊病例资料,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信息、伤害事件基本情况、伤害临床信息和填报人信息。采用频数和频率描述伤害发生的分布特征;组间频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通过秩和检验比较不同类别间未成年人伤害严重程度的差异。  结果  2015―2021年共收集江苏省5个监测点12家哨点医院未成年人伤害病例98 954例次,其中男性60 380例次(61.02%),男女比例为1.57∶1。伤害发生原因构成前3位的是动物伤(35.38%)、跌倒/坠落伤(32.00%)和钝器伤(10.81%)。8―10月是未成年人伤害发生的高峰季节,不同原因所致伤害类型在不同月份的分布也不同。不同年龄组未成年人伤害主要发生在家中,分别占78.13%(0~<4岁组)、68.00%(4~<7岁组)、52.98%(7~<13岁组)和36.27%(13~17岁组),≥7岁组伤害发生于学校与公共场所所占比例较<7岁组显著增加,分别为84.96%和15.04%。未成年人伤害发生时活动主要是休闲活动,占66.88%。  结论  江苏省未成年人伤害病例以男性居多,以动物伤为主要原因,夏秋季是高峰季节,多发生在家中,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和加强保护。
2021年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监测地区中小学生维生素A水平及影响因素
孙文鑫, 徐培培, 甘倩, 许娟, 杨媞媞, 曹薇, 王宏亮, 罗瑞鹤, 潘慧, 王志芳, 付一萌, 张倩
2024, 28(5): 523-529.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4.05.005
摘要(3) HTML(0) PDF(0)
摘要:
  目的  分析2021年“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简称“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监测地区中小学生维生素A水平及影响因素。  方法  血清维生素A浓度0.2~0.3 μg/mL定义为维生素A边缘性缺乏,<0.2 μg/mL定义为维生素A缺乏,将维生素A边缘缺乏和缺乏合并为维生素A不足。对“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监测地区6~17岁中小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体格检测和实验室检查,分析其维生素A水平及影响因素。  结果  45 702名中小学生维生素A的均值为0.37(0.31,0.44) μg/mL,维生素A边缘缺乏率为18.3%,缺乏率为1.0%。不同性别、年龄组、学校所在地的中小学生维生素A营养状况存在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显示6~<9岁年龄组(OR=3.892, 95% CI: 3.303~4.587, P<0.001)、学校位于农村(OR=1.148, 95% CI: 1.072~1.229, P<0.001)、父母一方及以上在外务工(OR=1.234, 95% CI: 1.153~1.321, P<0.001)、母亲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下(OR=1.169, 95% CI: 1.046~1.306, P=0.006)、无法保证每天都喝奶(OR=1.155, 95% CI: 1.075~1.240, P<0.001)、蔬菜摄入<4种/d(OR=1.081, 95% CI: 1.006~1.163, P=0.034)的中小学生维生素A不足的风险增加。  结论  2021年“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监测地区中小学生维生素A边缘缺乏率较高,且低年龄段儿童更易发生维生素A边缘缺乏或维生素A缺乏。母亲文化程度、奶类和蔬菜摄入情况等是维生素A缺乏的潜在影响因素,需社会予以关注和重视。
2018―2022年泸州市8~10岁儿童碘营养状况监测结果
苟钊, 杨培基, 李劲松, 吴斗琼, 马玲
2024, 28(5): 530-534.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4.05.006
摘要(1) HTML(0) PDF(0)
摘要:
  目的  了解2018―2022年泸州市8~10岁儿童碘营养状况,为评价碘缺乏病防治效果及调整补碘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18—2022年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在泸州市7个县(区)中随机抽取7 000名8~10岁儿童,采集其尿样及经常食用的食盐样品,并按照相标准进行检测。采用Excel 2019软件与SPSS 25.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计算尿碘中位数、盐碘中位数、碘盐覆盖率、碘盐合格率、合格碘盐食用率等指标,通过Kruskal-Wallis H检验、χ2检验等方法,对泸州市居民碘营养状况进行评价。  结果  儿童尿碘中位数为184.1(124.7,255.0) μg/L;不同年份与县(区)的儿童尿碘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8、9、10岁儿童之间尿碘浓度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12.251,P=0.002)。男童尿碘浓度高于女童(Z=-4.433,P<0.001)。7 000份食盐样本中盐碘中位数为26.6(24.5,28.8) mg/kg,碘盐覆盖率为99.27%,碘盐合格率为94.88%,合格碘盐食用率为94.19%。不同年份与县(区)的盐碘含量、碘盐覆盖率以及合格碘盐食用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2018―2022年泸州市8~10岁儿童整体碘适宜,碘盐食用情况良好,达到碘缺乏病消除标准,但仍有一定比例儿童碘营养不良。未来应继续做好碘营养状况监测与宣传教育工作。
重庆市男性大学生久坐和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问题和睾酮水平的关联研究
万梅, 王立宏, 凌曦, 陈卿, 孙磊, 杨桓, 刘晋祎, 敖琳, 曹佳, 邹鹏
2024, 28(5): 535-539.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4.05.007
摘要(4) HTML(0) PDF(0)
摘要:
  目的  探讨重庆市男性大学生久坐和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问题和睾酮等激素水平的关联。  方法  研究对象为582名来自重庆市男性大学生生殖健康队列(2015年)的大学生。问卷收集人口统计学、久坐、体育运动和心理健康数据,体育运动根据《体育运动等级量表》得分进行四分位数分类,分为Q1、Q2、Q3、Q4组。使用化学发光酶免疫法测定血清睾酮和皮质醇水平,使用logistic回归和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久坐和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问题、睾酮和皮质醇水平的关联。  结果  582名男性大学生抑郁、焦虑和压力症状的发生率分别为6.70%、12.71%和6.70%。与久坐 < 6 h组比较,久坐>10 h组抑郁症状的发生风险增加5.66倍(OR=6.66,95% CI: 2.16~20.49, P=0.001),睾酮水平减少13.22%(95% CI: -19.56%~-6.37%, P<0.001);与体育运动Q1组比较,体育运动Q4组抑郁症状的发生率减少至66.00%(95% CI: 0.13~0.87, P=0.025),睾酮水平增加8.02%(95% CI: 1.37%~15.10%, P=0.017)。进一步分析发现,在高体育运动水平大学生中,久坐与抑郁、焦虑、压力症状及睾酮、皮质醇水平和睾酮/皮质醇比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久坐是大学生抑郁症状和睾酮水平降低的危险因素,体育运动是抑郁症状发生的保护因素,并与睾酮水平的升高有关,且体育运动可能缓解久坐的不良影响。
中青年群体流感疫苗知信行水平及接种驱动因素调查
周思佳, 陈紫颖, 江欣, 刘文, 马宇航, 王凯, 胡建利, 彭志行
2024, 28(5): 540-546.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4.05.008
摘要(2) HTML(0) PDF(0)
摘要:
  目的  了解中青年群体流感疫苗知信行水平、疫苗接种现状和接种意愿,并探究其影响因素,帮助推进疫苗接种工作。  方法  2023年5―8月,采取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从南昌市、长沙市及昆明市常住居民中抽取4 895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流感疫苗知信行水平的影响因素和驱动因素。  结果  中青年群体对于流感疫苗的认知和态度一般,接种水平较低。流感疫苗知信行水平在不同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年收入、是否患基础疾病、吸烟和饮酒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部分职业(均P<0.05)、患基础疾病(OR=1.309, 95% CI: 1.073~1.597,P=0.008)、良好的认知(OR=1.574, 95% CI: 1.322~1.874, P<0.001)和良好的态度(OR=2.379, 95% CI: 1.616~3.502, P<0.001)是流感疫苗接种行为的促进因素。流感季情况严重、担心感染后影响家人和同事、疫苗免费/优惠和政府及卫生当局建议接种是导致中青年群体流感疫苗接种意愿改变的主要因素。  结论  中青年群体对于流感疫苗的知信行水平较低,应加强对流感疫苗相关知识的宣传科普工作。通过分层次、分阶段实施接种优惠政策,完善基层接种服务人员激励机制,鼓励临床医师开具疫苗处方等多项举措促进疫苗接种。
绿地暴露和颗粒物暴露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死亡关联的队列研究
刘成榕, 刘超, 张莹莹, 赵珂, 张珮瑶, 张丙银, 鹿子龙, 郭晓雷, 薛付忠, 贾贤杰
2024, 28(5): 547-553.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4.05.009
摘要(3) HTML(0) PDF(0)
摘要:
  目的  基于卫星遥感数据评估的绿地暴露和颗粒物暴露与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 IS)死亡的关联。  方法  在山东5个县(区)收集2013―2019年患IS的个案病例,构建IS患者队列。根据每个患者的居住地址匹配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tial vegetation index, NDVI)夏季暴露值和PM2.5、PM10的年均暴露浓度。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讨长期绿地暴露与PM2.5和PM10的联合暴露及其交互作用与IS患者死亡的关联,并且按性别、年龄和居住地进行分层分析。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函数分别评估绿地暴露、PM2.5和PM10与IS患者死亡风险的暴露-反应关系。  结果  共纳入59 084人,因IS死亡4 726人(8.00%)。分析结果显示:在评估NDVI与PM2.5和PM10的联合暴露时发现NDVI与IS患者死亡风险呈负相关。交互作用结果表明:NDVI每增加0.1个单位,IS患者的死亡风险为0.74(95% CI:0.67~0.82),PM2.5每增加10 μg/m3的IS患者的死亡风险为0.94(0.88~1.00),交互项为1.04 (1.02~1.07)。年龄、性别和居住地是影响NDVI与PM2.5和PM10的联合暴露及其交互作用与IS患者死亡关联的效应修饰因子。NDVI与IS患者死亡风险的暴露-反应关系曲线呈非线性趋势,PM2.5和PM10与IS患者死亡风险的暴露-反应关系曲线呈“U”型和“J”型。  结论  绿地暴露可能降低IS患者的死亡风险,同时进行良好的绿地规划以及降低PM2.5和PM10的暴露浓度可能进一步降低该病的死亡风险。
二氧化氮长期暴露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死亡的关联及绿地暴露的效应修饰研究
赵珂, 胡杨, 张珮瑶, 刘超, 刘成榕, 师春香, 韦晶, 张丙银, 鹿子龙, 郭晓雷, 薛付忠, 贾贤杰, 芈静
2024, 28(5): 554-560.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4.05.010
摘要(0) HTML(0) PDF(0)
摘要:
  目的  探讨二氧化氮(nitrogen dioxide, NO2)长期暴露与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 IS)患者死亡风险之间的关联以及绿地暴露的效应修饰作用。  方法  选取山东省NO2浓度相对较高的西北地区4个区(县)2013―2019年的IS病例进行了纵向研究, 患者被随访至2019年12月31日或死亡日期。采用时间依赖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NO2每增加1个IQR,IS患者因脑卒中死亡的HR及其95% CI。利用限制性三次立方样条函数拟合NO2长期暴露与IS患者死亡风险的暴露-反应关系。通过纳入NO2与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水平的交互项探究绿地暴露的效应修饰作用。最后进行了一系列敏感性分析,并基于不同性别、年龄组以及城乡进行了亚组分析。  结果  研究共包含46 252名IS患者,4个区(县)2013―2019年NO2的年平均浓度为(43.30±1.32) μg/m3。研究显示,NO2每升高1个IQR,IS患者死亡的HR值(95% CI)为1.22(1.15~1.29)。暴露-反应关系显示NO2长期暴露与IS患者的死亡风险呈非线性关系(P非线性<0.001)。交互作用结果发现NO2与绿地暴露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非线性=0.005),且NO2对IS患者死亡的影响在绿地暴露程度较高的地区最弱(HR=1.19, 95% CI: 1.12~1.26,P<0.001)。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以及农村地区,同样发现NO2长期暴露与绿地暴露存在交互作用(均P<0.05)。  结论  NO2长期暴露是IS患者死亡风险的危险因素,且绿地暴露可能缓解这种危害效应。
基于孟德尔随机化的缺血性脑卒中和膜性肾病发病的因果关系研究
柳怡敏, 张丽娥, 彭阳, 李振宁, 邹云锋
2024, 28(5): 561-565.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4.05.011
摘要(0) HTML(0) PDF(0)
摘要:
  目的  采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方法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和膜性肾病发病之间的因果关系。  方法  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数据中筛出相互独立且与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作为工具变量,以比值比作为评估指标,并采用逆方差加权法、加权中位数法和MR-Egger法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和膜性肾病发病的因果关联。  结果  本研究共筛选到17个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的SNPs。逆方差加权法分析结果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是膜性肾病的危险因素(OR=1.61,95% CI: 1.11~2.33,P=0.01)。敏感性分析与主分析结果一致,证实了研究的稳健性,异质性检验表明SNPs不存在异质性。  结论  从遗传学角度,本研究提示缺血性脑卒中和膜性肾病存在关联。因此,加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膜性肾病的筛查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膜性肾病的风险。
基于陕北煤矿人群的胰岛素抵抗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联研究
杜元震, 陶欣荣, 邹元杰, 丁宇, 穆敏, 陈前炜
2024, 28(5): 566-573.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4.05.012
摘要(0) HTML(0) PDF(0)
摘要:
  目的  探索煤矿人群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与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的关系。  方法  数据来自2020―2023年建立的陕北煤矿工人队列的横断面研究,根据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和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构建反映机体IR的三酰甘油-葡萄糖(triglycerides-glucose,TyG)指数和三酰甘油-葡萄糖-BMI (triglycerides glucose-BMI,TyG-BMI),以性别、年龄、腰围、血压、胆固醇、是否吸烟、疾病史以及地域特征计算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prediction for ASCVD risk, PAR)。BMI分组:BMI<18.5 kg/m2为体重过低组,18.5≤BMI≤24.0 kg/m2为正常组,24.0<BMI<28.0 kg/m2为超重组,BMI≥28.0 kg/m2为肥胖组。TyG和TyG-BMI均按其三分位分为T1、T2、T3组,以T1组作为参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探索IR与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的关系。  结果  共有4 359名研究对象纳入分析,调整混杂因素后,TyG每增加1个单位,高PAR增加27.6%(OR=1.276, 95% CI: 1.193~1.365),TyG处于T3组人群高PAR是T1组的3.013倍(OR=3.013, 95% CI: 2.341~3.879)。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进一步验证了TyG与PAR关联稳定。在正常组人群中,TyG每增加1个单位,高PAR增加29.1%(OR=1.291, 95% CI: 1.171~1.422),TyG处于T3组人群高PAR的风险是T1组的3.658倍(OR=3.658, 95% CI: 2.550~5.247);在超重组人群中,TyG每增加1个单位,高PAR增加56.9%(OR=1.569, 95% CI: 1.402~1.756),TyG处于T3组人群的高PAR是T1组的5.610倍(OR=5.610, 95% CI: 3.753~8.386);在肥胖组人群中,TyG每增加1个单位,高PAR增加47.5%(OR=1.475, 95% CI: 1.211~1.796),TyG处于T3组人群高PAR是T1组的4.147倍(OR=4.147, 95% CI: 2.254~7.628);在体重过低组人群中,TyG与PA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煤矿人群中,机体IR水平升高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发展密切相关,BMI可能调节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超重或肥胖早期,预防机体IR水平升高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的防控可能具有积极作用。
利用分子传播网络分析昆明市HIV-1 CRF01_AE毒株流行特点
程鹏, 刘家法, 王佳丽, 杨翠先, 何保翠, 张米, 李健健, 董兴齐
2024, 28(5): 574-580.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4.05.013
摘要(0) HTML(0) PDF(0)
摘要:
  目的  通过构建昆明市HIV-1 CRF01_AE毒株的分子传播网络,分析其流行特征并观察动态流行趋势,从而为当地制定疫情防控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择2015―2021年云南省传染病医院接受治疗的253例昆明市HIV-1 CRF01_AE新发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反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成功扩增其基因序列,序列比对后导入HyPhy 2.2.4软件进行成对基因距离的计算。运用GraphPad-Prism 8.0软件确定最佳基因距离阈值,使用Cytoscope 3.7.2软件实现网络可视化。运用Network-Analyzer和MCODE(Molecular Complex Detection)工具进行网络特征分析。  结果  在0.018最佳基因距离阈值下,253个研究对象中有118个(46.64%)进入网络分析,共形成了38个分子簇,其组成大小从2到17个节点不等。网络集群主要以异性传播(51.78%)和同性传播(37.94%)为主,年龄段主要分布于20~40岁(77.47%)。网络所有节点的总链接数为226,单个节点最高链接数为10。MCODE确定了3种重要的分子簇,3个分子簇分别定义为B、C、D型,B型由17个节点和19链接数组成,为同性传播集群呈低增长状态。C和D型均由5个节点和10链接数组成,为异性传播集群且呈静止状态。  结论  昆明市HIV-1 CRF01_AE毒株分子传播网络中的分子簇具有一定特殊性和聚集性。同性传播和异性传播人群已经成为昆明市HIV-1 CRF01_AE毒株感染的两大风险群体,同时两个群体还有发生交叉传播的现象。传播网络中有一个同性传播组成的集群规模较大,其传播风险和活跃度较高,需加强对其监测,并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对集群中的“核心人群”进行防控。
综述
妊娠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母婴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秦宸媛, 刘民, 刘珏
2024, 28(5): 581-585.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4.05.014
摘要(0) HTML(0) PDF(0)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感染发生以来,妊娠期新冠病毒感染对孕产妇及其子代健康结局的影响一直是国际上的研究热点。孕妇因免疫、心血管、呼吸系统等生理变化,一直被认为是传染病发生期间的弱势群体。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妊娠期感染新冠病毒与包括孕产妇发生妊娠期并发症、住院/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死亡和子代发生早产、死产、低出生体重、小于胎龄儿、远期神经心理行为发育异常等在内的诸多不良结局有关。本研究就妊娠期新冠病毒感染对孕产妇及其子代近远期健康结局的不良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为新冠病毒感染相关妊娠风险咨询、产科护理和子代照护提供科学依据。
每日步数与心血管疾病及其主要代谢性危险因素的关联研究进展
肖赢成, 陈浩, 郑频频, 贾英男
2024, 28(5): 586-590.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4.05.015
摘要(0) HTML(0) PDF(0)
摘要:
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影响全球居民健康的首要疾病问题,研究已经证实每周进行足够的身体活动可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目前,每日步数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身体活动的热点,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针对每日步数与心血管疾病及其主要代谢性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探讨其内在的关联关系并提出促进心血管健康的每日步数推荐范围,以期为制定有效的心血管疾病预防和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微流控芯片在尘肺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田畅, 邵超杰, 李梦雪, 周琳, 黄辉, 朱锋仁, 穆敏, 叶冬青
2024, 28(5): 591-595.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4.05.016
摘要(0) HTML(0) PDF(0)
摘要:
尘肺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职业病,研究尘肺病的发病机制对尘肺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体内与体外研究方法存在诸多技术难题,无法重现体内三维肺组织与肺部物理和生物微环境,难以对其中的生理生化过程进行实时动态观察,制约着尘肺病理机制相关方面的研究。微流控芯片以其对细胞、粒子和溶液的时间与空间操控能力,为模拟肺部状态,重构其物理和生物微环境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以粉尘粒子与肺的相互作用为出发点,综述了粉尘粒子在肺部的沉积特性及粉尘粒子对肺产生的生理生化变化,以及利用微流控芯片在粉尘粒子与尘肺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
胸腺肽类药物辅助治疗重症肺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综述与用药合理性讨论
蒋子昀, 张阳阳, 杨会林, 周建国, 李迅
2024, 28(5): 596-606.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4.05.017
摘要(0) HTML(0) PDF(0)
摘要:
  目的  评价胸腺肽类药物辅助治疗重症肺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讨应用的合理性。  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Sinomed、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自建库至2023年12月发表的胸腺肽类药物辅助治疗重症肺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经过严格的筛选后,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估文献质量,使用Revman 5.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纳入28项RCT(2 228例患者)。结果显示胸腺肽组死亡率(RR=0.51, 95% CI: 0.32~0.83, P=0.006)、有效率(RR=1.24, 95% CI: 1.19~1.30, P < 0.001)、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住院天数(MD=-3.03, 95% CI: -3.79~-2.26, P < 0.001)、机械通气时间(MD=-61.34,95% CI: -65.55~-57.12, P < 0.001)、血气分析指标、炎性指标均略优于对照组,在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显示≥60岁的人群ICU住院天数缩短更多。证据质量普遍较低,部分指标存在较高异质性。  结论  基于现有证据,胸腺肽类药物辅助治疗重症肺炎有一定优势,但当前的证据存在局限性,不足以支持其在国内广泛应用的合理性,未来需要开展更多高质量的RCT,并且对药物的安全性和经济学效益进行深入研究。
短篇论著
抑郁状态下老年人社会活动参与和自我忽视的相关性研究
刘梦卿, 陈月, 袁梦园, 马少缔, 秦其荣, 屈光波, 孙业桓, 李杰
2024, 28(5): 607-612.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4.05.018
摘要(0) HTML(0) PDF(0)
摘要:
  目的  探讨抑郁状态下老年人社会活动参与和自我忽视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使用马鞍山健康老龄化队列研究数据,以基线处于抑郁状态的648名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社会活动参与和自我忽视的相关性。  结果  抑郁状态下老年人自我忽视总体得分为(7.42±5.10)分。调整混杂因素后,参与体育锻炼是老年总体自我忽视(OR=0.521, 95% CI: 0.359~0.758, P<0.01)及卫生自我忽视(OR=0.523, 95% CI: 0.332~0.822, P<0.01)、情感自我忽视(OR=0.537, 95% CI: 0.364~0.793, P<0.01)、社会交往自我忽视(OR=0.486, 95% CI: 0.334~0.709, P<0.001)的保护因素;参与友谊与关爱互动是老年总体自我忽视(OR=0.622, 95% CI: 0.423~0.916, P<0.05)及卫生自我忽视(OR=0.438, 95% CI: 0.268~0.717, P<0.01)、安全自我忽视(OR=0.236, 95% CI: 0.138~0.403, P<0.001)、社会交往自我忽视(OR=0.510, 95% CI: 0.345~0.755, P<0.01)的保护因素。  结论  社会活动参与对马鞍山市抑郁状态下老年人自我忽视有一定保护,但是不同的社会活动参与内容影响不同。
幼儿园儿童肺炎链球菌持续携带及影响因素分析
杨诗敏, 邓文君, 张景锋, 李平原, 周俊立, 姚振江, 叶小华
2024, 28(5): 613-620.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4.05.019
摘要(0) HTML(0) PDF(0)
摘要:
  目的  探索幼儿园儿童肺炎链球菌的持续携带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佛山市顺德区6所幼儿园的健康儿童,对所有儿童进行3次鼻拭子采样并分离鉴定肺炎链球菌。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儿童肺炎链球菌持续携带的影响因素。鉴于3次采样的班级内阳性数具有不独立性且相关性较强,本研究分别拟合3个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即模型1~3)。除“班级内阳性人数”变量外,3个模型在控制混杂因素及分析方法上保持一致。运用随机森林模型对肺炎链球菌持续携带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重要性排序。  结果  儿童肺炎链球菌持续携带率为6.6%。模型1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班级内阳性人数越多,肺炎链球菌持续携带率越高且呈现单调递增趋势。以0~<4人阳性组为对照,其他组的OR分别为2.35(95% CI : 1.12~4.90,P=0.023)、5.86(95% CI : 2.75~12.49,P < 0.001)、9.43(95% CI : 4.68~19.02,P < 0.001);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肺炎链球菌持续携带率呈现递减趋势。以0~<3岁组为对照,其他组OR分别为0.38(95% CI : 0.20~0.72,P=0.003)、0.29(95% CI : 0.15~0.55,P < 0.001)、0.29(95% CI : 0.14~0.60,P=0.001);近1年内过敏性疾病史是肺炎链球菌持续携带的保护因素(OR=0.44, 95% CI : 0.20~0.98,P=0.045)。模型2和模型3的研究结果与模型1基本一致。  结论  班级内阳性人数增多是幼儿园儿童肺炎链球菌持续携带的重要危险因素;年龄的增长与近1年内过敏性疾病史是幼儿园儿童肺炎链球菌持续携带的保护因素。

友情链接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