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期刊
  • RCCSE 中国核心期刊(5/114,A+)
  • Scopus收录期刊
  • 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
  • WHO 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收录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期刊 (C)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中国)》(JSTChina)收录期刊
  • 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Irichsweb)收录期刊
  • 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2019年)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儿童期家庭关系对中老年抑郁的影响

杜纯静 逄玥 孙菊梅 谢瑞瑞 王琼 刘军 吴炳义

杜纯静, 逄玥, 孙菊梅, 谢瑞瑞, 王琼, 刘军, 吴炳义. 儿童期家庭关系对中老年抑郁的影响[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21, 25(6): 698-702.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1.06.014
引用本文: 杜纯静, 逄玥, 孙菊梅, 谢瑞瑞, 王琼, 刘军, 吴炳义. 儿童期家庭关系对中老年抑郁的影响[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21, 25(6): 698-702.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1.06.014
DU Chun-jing, PANG Yue, SUN Ju-mei, XIE Rui-rui, WANG Qiong, LIU Jun, WU Bing-yi. The influence of childhood family relations on depression of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eople[J]. CHINESE JOURNAL OF DISEASE CONTROL & PREVENTION, 2021, 25(6): 698-702.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1.06.014
Citation: DU Chun-jing, PANG Yue, SUN Ju-mei, XIE Rui-rui, WANG Qiong, LIU Jun, WU Bing-yi. The influence of childhood family relations on depression of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eople[J]. CHINESE JOURNAL OF DISEASE CONTROL & PREVENTION, 2021, 25(6): 698-702.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1.06.014

儿童期家庭关系对中老年抑郁的影响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1.06.014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17ZDA12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18BRK013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吴炳义,E-mail:wuby369@163.com

  • 中图分类号: R749.4

The influence of childhood family relations on depression of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eople

Funds: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17ZDA124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18BRK013

More Information
  • 摘要:   目的  通过定量分析儿童期家庭关系对中老年抑郁的影响,为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促进策略提供全生命周期视角。  方法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 CHARLS)(2013、2014和2015)数据,运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  结果  中老年人抑郁发生率为31.2%;单因素分析显示,中老年抑郁发生风险在不同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父母受教育程度、出生地、儿童期家庭经济状况、健康状况、与不同性别抚养人的关系、父母间的关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 0.05);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期与抚养人关系差和父母间关系差是中老年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儿童期与女性抚养人关系差是关系好的1.95倍,儿童期与男性抚养人关系差是关系好的1.58倍,儿童期父母间关系差是关系好的1.40倍。  结论  儿童期家庭关系对生命中后期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重要影响,儿童期不良的父母关系及代际关系,特别是母子关系是中老年期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应以全生命周期为视角,理解和制定中老年健康促进策略。
  •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维度,抑郁是心理健康评价的重要指标,中老年抑郁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WHO报告[1]显示,目前全球有超过3亿人患有抑郁症,近年来社会科学研究者们开始尝试从生命历程视角去追溯抑郁症发生的早期原因[2]。生命历程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活跃于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着重研究生命发展历程中结构性、社会性等不同因素对生活的影响,近几十年来,逐渐成为研究健康的重要分析框架[3]。关注儿童期经历对生命后期健康的影响,对于人生个体健康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4]。家庭关系是指基于婚姻、血缘或法律拟制而形成的一定范围的亲属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5]。夫妻关系在家庭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基础,没有夫妻关系就不会产生家庭关系。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子女关系,为家庭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关系是儿童期成长的重要环境,儿童期家庭关系对成年期的心理健康有长期且深远影响[6]。儿童期的家庭关系不良会大大增加成年后严重抑郁障碍的发生风险[7]。本研究在生命历程视角下,以中老年人为目标人群,分析儿童期家庭关系对中老年抑郁的影响,为从全生命周期视角下制定中老年人心理健康促进策略提供依据。

    数据来自“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 CHARLS)。该项目由北京大学组织实施,采用多阶段分层概率比例抽样调查,调查对象均为≥45岁的中老年人群,调查范围覆盖了中国大陆28个省或直辖市。本研究以2014年生命历程数据作为主要数据来源,由于2014年数据中缺少受访者出生地、婚姻状况和抑郁状况变量,故将2013年和2015年数据按照ID号进行变量补充,并筛选年龄≥45岁的样本,最终得到14 947个有效样本。

    中老年人抑郁状况。本研究使用流行病研究中心抑郁量表简表(the 10-item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CES-D10)测量中老年人抑郁状况。该简表共有10个访题,对最近的感觉和行为进行测量,其中设有8个消极访题,2个积极访题,每题均有4个选项:“很少或根本没有”、“不太多”、“有时或者有一半的时间”、“大多数的时间”。对于消极访题的4个选项依次计0、1、2、3分,而积极访题则进行反向计分,最后计算总得分,分数区间为0~30分,总分在0~10分为正常,11~30分为抑郁[8]

    儿童期家庭关系。CHARLS数据中儿童期家庭关系指标有:“与男性抚养人的关系”、“与女性抚养人的关系”和“父母间的关系”。儿童期与男性抚养人的关系设置为“您怎么样评价您小时候跟您男性抚养人的关系?”,选项分为五级,将“特别好”、“很好”、“好”合并为“好”,“一般”与“不好”不变,最终选项合并为三级:“好”、“一般”和“差”。“与女性抚养人的关系”和“父母间的关系”两个变量合并方式与上述一致。此外,本文将受访者人口学变量、儿童期家庭经济状况和健康状况作为控制变量。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首先对老年抑郁在不同儿童期家庭关系、人口学变量、儿童期健康状况和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以人口学变量、儿童期健康状况和家庭经济状况作为控制变量,分析儿童期家庭关系对中老年抑郁的影响。检验水准α=0.05。

    本次研究中,男性占47.5%,女性占52.5%;45~<55岁、55~<65岁和≥65岁受访者分别占29.6%、36.3%和34.1%;有配偶者为87.3%,无配偶者仅占12.7%;小学及以下占63.6%,中学占34.2%,大专及以上学历仅占2.2%。见表 1

    表  1  中老年人一般人口学特征及抑郁状况分析[n(%)]
    Table  1.  The general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depression of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eople [n(%)]
    变量 人数 正常 抑郁 χ2 P
    年龄(岁) 82.668 < 0.001
      45~<55 4 427(29.6) 3 224(72.8) 1 203(27.2)
      55~<65 5 422(36.3) 3 774(69.6) 1 648(30.4)
      ≥65 5 098(34.1) 3 279(64.3) 1 819(35.7)
    性别 353.044 < 0.001
      男 7 098(47.5) 5 412(76.2) 1 686(23.8)
      女 7 849(52.5) 4 865(62.0) 2 984(38.0)
    婚姻状况 100.894 < 0.001
      有配偶 13 042(87.3) 9 157(70.2) 3 885(29.8)
      无配偶 1 905(12.7) 1 120(58.8) 785(41.2)
    受教育程度 368.381 < 0.001
      小学及以下 9 508(63.6) 6 026(63.4) 3 482(36.6)
      中学 5 114(34.2) 3 964(77.5) 1 150(22.5)
      大专及以上 325(2.2) 287(88.3) 38(11.7)
    母亲受教育状况 44.880 < 0.001
      未受过教育 13 235(88.5) 8 979(67.8) 4 256(32.2)
      受过教育 1 712(11.5) 1 298(75.8) 414(24.2)
    父亲受教育状况 45.248 < 0.001
      未受过教育 8 285(55.4) 5 507(66.5) 2 778(33.5)
      受过教育 6 662(44.6) 4 770(71.6) 1 892(28.4)
    出生地 70.283 < 0.001
      农村 13 735(91.9) 9 314(67.8) 4 421(32.2)
      城市 1 212(8.1) 963(79.5) 249(20.5)
    儿童期家庭经济状况 202.439 < 0.001
      差 6 016(40.2) 3 741(62.2) 2 275(37.8)
      好 8 931(59.5) 6 536(73.2) 2 395(26.8)
    儿童期健康状况 99.982 < 0.001
      差 9 753(65.3) 6 436(66.0) 3 317(34.0)
      好 5 193(34.7) 3 841(74.0) 1 353(26.0)
    儿童期与女性抚养人关系 72.712 < 0.001
      差 137(0.9) 59(43.1) 78(56.9)
      一般 2 324(16.2) 1 557(64.3) 866(35.7)
      好 12 387(82.9) 8 661(69.9) 3 726(30.1)
    儿童期与男性抚养人关系 65.025 < 0.001
      差 176(1.2) 84(47.7) 92(52.3)
      一般 2 762(18.5) 1 789(64.8) 973(35.2)
      好 12 009(80.3) 8 404(70.0) 3 605(30.0)
    儿童期父母间关系 76.886 0.001
      差 451(3.0) 252(55.9) 199(44.1)
      一般 3 292(22.0) 2 127(64.6) 1 165(35.4)
      好 11 204(75.0) 7 898(70.5) 3 306(29.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抑郁状况在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父母受教育状况、出生地、儿童期家庭经济状况、儿童期健康状况、儿童期与男性和女性抚养人的关系、儿童期父母间的关系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 0.05)。总体上,中老年人抑郁发生率为31.2%。儿童期父母间关系差以及与男性和女性抚养人关系差的中老年人抑郁发生率分别为44.1%、52.3%和56.9%,关系越差,抑郁发生率越高。见表 1

    以抑郁状况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通过构建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逐步纳入控制变量,分别探讨儿童期家庭关系、儿童期健康状况和儿童期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与中老年人抑郁状况的关系。

    模型1纳入了儿童期家庭关系相关变量。结果显示,儿童期家庭关系差的中老年人抑郁发生风险较高(均有P<0.05)。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控制了人口学特征后显示,儿童期与男性和女性抚养人的关系、儿童期父母间关系、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父亲受教育状况和出生地与抑郁状况的关系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 0.05)。模型3进一步控制了儿童期健康状况和儿童期家庭经济状况,儿童期家庭关系对中老年抑郁的影响仍然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样,儿童期健康状况和儿童期经济状况对中老年抑郁状况的影响也具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 0.05)。见表 2

    表  2  儿童期家庭关系与中老年人抑郁状况的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
    Table  2.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family relationship in childhood and depression of middle-aged
    变量 模型1 模型2 模型3
    OR (95% CI) 值 OR (95% CI) 值 OR (95% CI) 值
    儿童期与女性抚养人关系
      好 1.000 1.000 1.000
      一般 1.132 c 0.992~1.292 1.107 0.967~1.267 1.094 0.954~1.254
      差 2.210a 1.539~3.173 1.948a 1.347~2.818 1.945a 1.339~2.825
    儿童期与男性抚养人关系
      好 1.000 1.000 1.000
      一般 1.057 0.930~1.200 1.103 0.968~1.257 1.087 0.953~1.240
      差 1.657a 1.198~2.291 1.641a 1.180~2.283 1.579a 1.131~2.205
    儿童期父母间关系
      好 1.000 1.000 1.000
      一般 1.206a 1.101~1.322 1.205a 1.097~1.323 1.167a 1.062~1.283
      差 1.617a 1.326~1.972 1.464a 1.195~1.793 1.399a 1.141~1.717
    年龄(岁)
      45~<55 0.810a 0.734~0.893 0.792a 0.717~0.874
      55~<65 0.864a 0.792~0.942 0.856a 0.784~0.934
      ≥65 1.000 1.000
    性别
      男 1.000 1.000
      女 1.810a 1.679~1.952 1.866a 1.730~2.014
    婚姻状况
      有配偶 1.000 1.000
      无配偶 1.309a 1.177~1.455 1.309a 1.176~1.456
    受教育状况
      大专及以上 1.000 1.000
      中学 1.930a 1.361~2.735 1.925a 1.356~2.733
      小学及以下 2.879a 2.032~4.078 2.697a 1.901~3.828
    母亲受教育状况
      受过教育 1.000 1.000
      未受过教育 1.061 0.933~1.207 1.029 0.904~1.172
    父亲受教育状况
      受过教育 1.000 1.000
      未受过教育 1.117a 1.038~1.202 1.083 b 1.005~1.166
    出生地
      城市 1.000 1.000
      农村 1.442a 1.240~1.678 1.411a 1.211~1.643
    儿童期家庭经济状况
      好 1.000
      差 1.551a 1.441~1.668
    儿童期健康状况
      好 1.000
      差 1.386a 1.282~1.497
        注:a P < 0.01; b P < 0.05; c P < 0.1。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本研究显示,我国中老年人群抑郁发生率为31.2%,高于西欧国家(28.7%)[9]。我国中老年人群抑郁发生率较高,心理健康情况不容乐观。儿童期家庭关系对中老年抑郁状况的影响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贯穿了整个生命历程,很多因素都可能对中老年抑郁状况产生影响。本研究在控制人口学特征以及儿童期健康状况和家庭经济状况之后,结果显示,儿童期家庭关系对中老年抑郁仍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回归模型的设定及结果具有合理性和有效性。本研究显示,不同年龄、性别、出生地和受教育程度在中老年抑郁发生风险上存在差异。我国中老年抑郁发生风险表现为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可能因为随年龄增加身体机能下降,不良的身体状况导致产生消极情绪,增加抑郁发生风险。本研究发现抑郁发生风险存在城乡差异,出生于农村地区老年人比城市地区老年人更易发生抑郁症状。农村老年人大多从事辛劳的体力工作,身体损害较大,且医疗条件相对较差,就医不及时,可能身体健康状况较城市中老年人差。有研究[10]显示,城乡居民抑郁症状的差异可能来自于躯体健康水平上的差异。本研究同时也发现抑郁发生风险存在性别差异,女性比男性更易产生抑郁症状,这可能与女性情感更加细腻、敏感,比男性更具有抑郁特质,更易被外界环境所影响有关。不同文化水平上,文化水平较高的中老年人抑郁发生风险较小。这可能是教育能够形成理性思维方式,更容易自我疏通,不易产生消极情绪[11]

    儿童期与父母关系差会增加中老年时期抑郁发生风险,母亲比父亲具有更大的影响力。本研究以与抚养人的关系作为测量指标,但就大多数人群而言,父母承担着抚养人的角色。儿童期是生理成熟、社会功能以及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儿童期不良的情绪会使该个体成年期更加焦虑和抑郁[5]。儿童期与父母的关系影响其心理发展,关系越好的个体情绪调节能力越强[11]。根据劣势累积理论来看,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下,会导致成年期心理状态不佳,抑郁发生风险增大,而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则会更好地自我疏通压力和引导不良情绪,心理健康状况也会相对较好。母亲这一角色处在家庭关系交织的节点,对子女可形成较强的影响力[12]。母亲比父亲具有更大的影响力,这可能与中国女性“相夫教子”的传统有关,母亲大多在家庭中承担着抚养和教育子女的工作,与子女的接触相对较多,在亲子关系上相对于父亲具有更强的情感控制,因此,儿童期与母亲关系对中老年抑郁状况的影响较大。

    儿童期父母间的关系同样对中老年抑郁产生影响,儿童期父母间关系差会增加中老年抑郁发生风险。处在父母关系长期存在矛盾与冲突的家庭中,子女的情绪会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易出现心理疾病。儿童期处在压抑的生活状态中,不仅会降低生活幸福感,更会对自己产生否定与怀疑,长久以来沉重的心理压力极大可能会增加抑郁发生风险。和谐的父母关系会对父母的主观心理健康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促进子女心理健康发展。父母间关系和谐,双方会具有更加健康的心理状态,营造出轻松与积极的家庭氛围,有更多精力关注家庭的建设与子女的身心发展,子女同样会具有更加健康的心理状态。儿童期父母间关系对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具有持续性和累积性,和谐的父母间关系会降低中老年抑郁发生风险。

    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要从生命历程角度出发,理解儿童期家庭关系对中老年期抑郁状况的影响,制定全人群健康策略,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加强与子女情感的沟通,科学教养,避免责罚,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父亲需要更多地参与到家庭教育与建设中,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13]。夫妻双方应勤沟通、会倾听和多交流,相互尊重并相互爱护,使子女在充满爱与温馨的环境中成长;两者应对家庭的理解保持一致,以积极的态度处理家庭中的问题,当出现矛盾时,着重照顾子女的想法与情绪,维护其身心健康。

    本研究尚存一定局限性。本研究中的家庭关系信息来自于中老年人自报,尽管较大的样本量能够降低回忆偏倚程度,但不可避免;抑郁状况是通过量表调查所得,而非专业医学诊断,与真实水平存在一定偏差。

  • 表  1  中老年人一般人口学特征及抑郁状况分析[n(%)]

    Table  1.   The general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depression of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eople [n(%)]

    变量 人数 正常 抑郁 χ2 P
    年龄(岁) 82.668 < 0.001
      45~<55 4 427(29.6) 3 224(72.8) 1 203(27.2)
      55~<65 5 422(36.3) 3 774(69.6) 1 648(30.4)
      ≥65 5 098(34.1) 3 279(64.3) 1 819(35.7)
    性别 353.044 < 0.001
      男 7 098(47.5) 5 412(76.2) 1 686(23.8)
      女 7 849(52.5) 4 865(62.0) 2 984(38.0)
    婚姻状况 100.894 < 0.001
      有配偶 13 042(87.3) 9 157(70.2) 3 885(29.8)
      无配偶 1 905(12.7) 1 120(58.8) 785(41.2)
    受教育程度 368.381 < 0.001
      小学及以下 9 508(63.6) 6 026(63.4) 3 482(36.6)
      中学 5 114(34.2) 3 964(77.5) 1 150(22.5)
      大专及以上 325(2.2) 287(88.3) 38(11.7)
    母亲受教育状况 44.880 < 0.001
      未受过教育 13 235(88.5) 8 979(67.8) 4 256(32.2)
      受过教育 1 712(11.5) 1 298(75.8) 414(24.2)
    父亲受教育状况 45.248 < 0.001
      未受过教育 8 285(55.4) 5 507(66.5) 2 778(33.5)
      受过教育 6 662(44.6) 4 770(71.6) 1 892(28.4)
    出生地 70.283 < 0.001
      农村 13 735(91.9) 9 314(67.8) 4 421(32.2)
      城市 1 212(8.1) 963(79.5) 249(20.5)
    儿童期家庭经济状况 202.439 < 0.001
      差 6 016(40.2) 3 741(62.2) 2 275(37.8)
      好 8 931(59.5) 6 536(73.2) 2 395(26.8)
    儿童期健康状况 99.982 < 0.001
      差 9 753(65.3) 6 436(66.0) 3 317(34.0)
      好 5 193(34.7) 3 841(74.0) 1 353(26.0)
    儿童期与女性抚养人关系 72.712 < 0.001
      差 137(0.9) 59(43.1) 78(56.9)
      一般 2 324(16.2) 1 557(64.3) 866(35.7)
      好 12 387(82.9) 8 661(69.9) 3 726(30.1)
    儿童期与男性抚养人关系 65.025 < 0.001
      差 176(1.2) 84(47.7) 92(52.3)
      一般 2 762(18.5) 1 789(64.8) 973(35.2)
      好 12 009(80.3) 8 404(70.0) 3 605(30.0)
    儿童期父母间关系 76.886 0.001
      差 451(3.0) 252(55.9) 199(44.1)
      一般 3 292(22.0) 2 127(64.6) 1 165(35.4)
      好 11 204(75.0) 7 898(70.5) 3 306(29.5)
    下载: 导出CSV

    表  2  儿童期家庭关系与中老年人抑郁状况的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

    Table  2.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family relationship in childhood and depression of middle-aged

    变量 模型1 模型2 模型3
    OR (95% CI) 值 OR (95% CI) 值 OR (95% CI) 值
    儿童期与女性抚养人关系
      好 1.000 1.000 1.000
      一般 1.132 c 0.992~1.292 1.107 0.967~1.267 1.094 0.954~1.254
      差 2.210a 1.539~3.173 1.948a 1.347~2.818 1.945a 1.339~2.825
    儿童期与男性抚养人关系
      好 1.000 1.000 1.000
      一般 1.057 0.930~1.200 1.103 0.968~1.257 1.087 0.953~1.240
      差 1.657a 1.198~2.291 1.641a 1.180~2.283 1.579a 1.131~2.205
    儿童期父母间关系
      好 1.000 1.000 1.000
      一般 1.206a 1.101~1.322 1.205a 1.097~1.323 1.167a 1.062~1.283
      差 1.617a 1.326~1.972 1.464a 1.195~1.793 1.399a 1.141~1.717
    年龄(岁)
      45~<55 0.810a 0.734~0.893 0.792a 0.717~0.874
      55~<65 0.864a 0.792~0.942 0.856a 0.784~0.934
      ≥65 1.000 1.000
    性别
      男 1.000 1.000
      女 1.810a 1.679~1.952 1.866a 1.730~2.014
    婚姻状况
      有配偶 1.000 1.000
      无配偶 1.309a 1.177~1.455 1.309a 1.176~1.456
    受教育状况
      大专及以上 1.000 1.000
      中学 1.930a 1.361~2.735 1.925a 1.356~2.733
      小学及以下 2.879a 2.032~4.078 2.697a 1.901~3.828
    母亲受教育状况
      受过教育 1.000 1.000
      未受过教育 1.061 0.933~1.207 1.029 0.904~1.172
    父亲受教育状况
      受过教育 1.000 1.000
      未受过教育 1.117a 1.038~1.202 1.083 b 1.005~1.166
    出生地
      城市 1.000 1.000
      农村 1.442a 1.240~1.678 1.411a 1.211~1.643
    儿童期家庭经济状况
      好 1.000
      差 1.551a 1.441~1.668
    儿童期健康状况
      好 1.000
      差 1.386a 1.282~1.497
        注:a P < 0.01; b P < 0.05; c P < 0.1。
    下载: 导出CSV
  • [1] WHO.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depression fact sheet[EB/OL]. (2017-9-30)[2021-1-03]. 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epression.
    [2] 石智雷, 杨雨萱. 生命历程视角下早年受虐经历对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J]. 人口与发展, 2019, 25(3): 94-105.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CRK201903010.htm

    Shi ZL, Yang YX. The influence of early childhood abuse experience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middle - aged and aged peo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 process[J]. Popul Dev, 2019, 25(3): 94-105.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CRK201903010.htm
    [3] 石智雷, 吴志明. 早年不幸对健康不平等的长远影响: 生命历程与双重累积劣势[J]. 社会学研究, 2018, 33(3): 166-192, 245-246. DOI: 10.19934j.cnki.shxyj.2018.03.008.

    Shi ZL, Wu ZM. The long term consequences of early life misfortune on health Inequality[J]. Sociol Stud, 2018, 33(3): 166-192, 245-246. DOI: 10.19934j.cnki.shxyj.2018.03.008.
    [4] 罗雅楠, 李懋, 吴超超, 等. 儿童期到成年期社会经济状况变动与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关系研究[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8, 22(1): 9-13.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18.01.003.

    Luo YN, Li M, Wu CC,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socioeconomic position mobility from childhood to adulthood and depressive symptom in older adults[J]. Chin J Dis Control Prev, 2018, 22(1): 9-13.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18.01.003.
    [5] 王跃生. 中国当代家庭关系的变迁: 形式、内容及功能[J]. 人民论坛, 2013, (23): 6-10. DOI: 10.16619/j.cnki.rmlt.2013.23.018.

    Wang YS. Chang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family relations: form, content and function[J]. People's Tribune, 2013, (23): 6-10. DOI: 10.16619/j.cnki.rmlt.2013.23.018.
    [6] 张秀兰, 徐月宾. 建构中国的发展型家庭政策[J]. 中国社会科学, 2003, (6): 84-9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SHK200306007.htm

    Zhang XL, Xu YB. Formulating a developmental family policy in China[J]. Soc Sci China, 2003, (6): 84-9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SHK200306007.htm
    [7] Sadowski H, Ugarte B, Kolvin I, et al. Early life family disadvantages and major depression in adulthood[J]. Br J Psychiatry, 1999, 174(2): 112-120. DOI: 10.1192/bjp.174.2.112.
    [8] Andresen EM, Malmgren JA, Carter WB, et al. Screening for depression in well older adults: evaluation of a short form of the CES-D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J]. Am J Prev Med, 1994, 10(2): 77-84. DOI: 10.1002/ajim.4700250315.
    [9] 唐丹. 城乡因素在老年人抑郁症状影响模型中的调节效应[J]. 人口研究, 2010, 34(3): 53-63.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RKYZ201003006.htm

    Tang D.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ce in the model of depression among Chinese elderly[J]. Popul Res, 2010, 34(3): 53-63.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RKYZ201003006.htm
    [10] 曹裴娅, 罗会强, 侯利莎, 等. 中国45岁及以上中老年抑郁症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47(5): 763-767. DOI: 10.13464/j.scuxbyxb.2016.05.027.

    Cao PY, Luo HQ, Hou LS, et al. Depressive Symptoms in the Mid-and Old-aged People in China[J]. J Sichuan Univ (Med Sci Edi), 2016, 47(5): 763-767. DOI: 10.13464/j.scuxbyxb.2016.05.027.
    [11] Glaesmer H, Riedel-Heller S, Braehler E, et al. Age - and gender-specific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depressive symptoms in the elderly: a population-based study[J]. Int Psychogeriatrics, 23(8): 1294-1300. DOI: 10.1017/S1041610211000780.
    [12] Troxel WM, Matthews KA. What are the costs of marital conflict and dissolution to children's physical health?[J]. Clin Child Fam Psychol Rev, 2004, 7(1): 29-57. DOI: 10.1023/b:ccfp.0000020191.73542.b0.
    [13] 孟育群, 李强. 建设少年儿童良好亲子关系的要素[J]. 教育科学, 2001, 17(3): 59-61. DOI: 10.3969/j.issn.1002-8064.2001.03.021.

    Meng YQ, Li Q. Elements of establishing a g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 and teenage children[J]. Educ Sci, 2001, 17(3): 59-61. DOI: 10.3969/j.issn.1002-8064.2001.03.021.
  • 期刊类型引用(3)

    1. 郑文新,杨小慧,刘晓彩,汪文新. 老年抑郁症的影响因素分析.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23(01): 54-58 . 百度学术
    2. 陈蕾,薛亮,王晶. 家庭关系和睡眠质量在童年创伤与自伤倾向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中国妇幼保健. 2023(19): 3693-3696 . 百度学术
    3. 江雅琴,刘莎. 叙事疗法应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路径.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12): 137-140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3)

  • 加载中
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49
  • HTML全文浏览量:  381
  • PDF下载量:  40
  • 被引次数: 6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10-04
  • 修回日期:  2021-01-08
  • 刊出日期:  2021-06-1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