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期刊
  • RCCSE 中国核心期刊(5/114,A+)
  • Scopus收录期刊
  • 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
  • WHO 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收录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期刊 (C)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中国)》(JSTChina)收录期刊
  • 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Irichsweb)收录期刊
  • 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2019年)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0年  第24卷  第3期

述评
新发病例:新发生还是新发现
王天雷, 何一宁, 刘丽丽, 郑英杰, 蔡倩莹
2020, 24(3): 249-252.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0.03.001
摘要(660) HTML (365) PDF(84)
摘要:
新发病例是流行病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通常用作人群疾病发生频率指标的分子计数。然而, 关于新发病例的确切定义仍不清楚。基于疾病的自然史, 结合事件-状态概念, 本文重新定义病例相关概念, 并将其与传统概念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 传统流行病学研究中所谓的新发病例实际上为首次发现病例, 包括新发现病例和可被识别的新发生病例(疾病启动)。现实世界中, 新发生病例通常很难测量, 并且与疾病自然史和冰山现象一起, 可能会影响疾病频率测量和因果推断的准确性。正确理解病例相关概念的含义及其之间的差异有助于合理地解释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
论著
中国2010-2015年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预期寿命差异分析
严宝湖, 蔡玥, 李琦, 江宇, 薛明
2020, 24(3): 253-257.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0.03.002
摘要(408) HTML (188) PDF(56)
摘要:
  目的   分析我国2010年-2015年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变化对预期寿命影响的年龄、地区差异。   方法   本文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2010年-2015年人口普查结果, 以及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中国死因监测数据集》, 应用简略寿命表、Arriaga分解法计算不同年龄组和不同地区的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变化对预期寿命增量的贡献值和百分比。   结果   2010年-2015年, 我国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有所下降。2010和2015年因呼吸系统疾病减少的寿命分别为2.0岁和1.6岁, 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降低对预期寿命增量的贡献分别为, 东部地区15.4%, 中部12.5%, 西部55.6%。从年龄维度分析, 0~5岁、70岁以上年龄组死亡率的下降对提升预期寿命贡献最大。   结论   2010年-2015年全国因呼吸系统疾病减少的寿命降幅为20.0%, 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从疾病别维度分析, 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对预期寿命的影响最大, 但对预期寿命的增加贡献较小; 肺炎对预期寿命的增加有贡献, 其中0~10岁人群肺炎的改善促进预期寿命增长。
基于全球视角下的中国结核病负担现状与趋势分析
崔怡然, 宇传华
2020, 24(3): 258-263.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0.03.003
摘要(505) HTML (244) PDF(81)
摘要:
  目的   分析中国1990-2017年结核病的患病、发病、死亡、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 DALY)的现状及趋势, 为结核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从健康指标和评估研究所(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 IHME)网站获取1990-2017年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和全球的结核病(标化)患病率、(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标化)DALY率等指标, 对比分析这些指标随年份变化情况。   结果   2017年中国结核病的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DALY率的高年龄组高于低年龄组。结核病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DALY率均是男性大于女性, 患病率男性、女性分别为29 641.59/10万、28 803.26/10万, 发病率男性、女性分别为72.23/10万、44.85/10万, 死亡率男、女分别为3.85/10万、1.67/10万, DALY率男性、女性分别为156.95/10万、84.73/10万。在1990-2017年间, 结核病的患病率从1990年的32 178.39/10万下降至2017年的29 231.30/10万, 结核病的发病率从1990年的141.83/10万下降到2017年的58.83/10万, 结核病的死亡率从1990年的13.82/10万下降到2017年的2.78/10万, 结核病的DALY率从1990年的582.87/10万下降到2017年的121.60/10万。   结论   1990-2017年间中国结核病的疾病负担下降明显, 但与发达国家比较仍有一定差距, 仍需做出进一步努力, 降低结核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
2011-2018年苏州市住院儿童肺炎的常见病原分布及流行特征
徐鑫鑫, 陈立凌, 田健美, 诸俊, 林玉尊, 王胤, 高君枚, 邵雪君, 张涛, 张钧, 赵根明
2020, 24(3): 264-268.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0.03.004
摘要(161) HTML (153) PDF(35)
摘要:
  目的   了解苏州市住院儿童肺炎的病原分布特点及流行特征。   方法   以2011年4月-2018年3月入住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的临床肺炎住院儿童为对象, 采集鼻咽分泌物, 对儿童肺炎常见的细菌和病毒病原进行检测。   结果   4 765名临床肺炎病例中, 病原检出阳性3 602例(75.6%), 细菌检出阳性2 736例(57.4%), 阳性率最高的为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SP)(20.3%), 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 H.i)(15.5%); 病毒检出阳性2 101例(44.1%), 阳性率最高的为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16.4%), 其次为博卡病毒(bocavirus, BoV)(13.6%)。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1 235例(25.9%), 最主要类型为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肺炎链球菌、博卡病毒和草绿色链球菌(Streptococcus viride, SV)。   结论   SP、H.i、RSV、BoV是临床肺炎最主要的病原, 病原分布在月龄、季节上存在统计学差异, 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率较高。
2014-2018年广州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跌倒/坠落伤害流行病学特征
林伟权, 刘慧, 利耀辉, 黄婷苑, 杨韵鸥, 孙敏英, 秦发举, 刘览, 沈纪川, 刘华章
2020, 24(3): 269-273.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0.03.005
摘要(452) HTML (132) PDF(38)
摘要:
  目的   探讨2014-2018年广东省广州市≥60岁老年人跌倒/坠落伤害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为制定老年人伤害预防提供依据。   方法   对2014-2018年广州市伤害监测哨点医院的首诊伤害病例进行分布描述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结果   5间伤害监测哨点医院共报告老年跌倒/坠落患者9 503例, 占其总伤害的49.41%, 连续5年顺位第一。男女性别比为1:1.67。患者多为小学或初中文化, 发生于10-12月构成比较高, 多发生在家中, 常见于休闲活动或生命活动; 跌倒常导致头部或下肢受伤, 多为挫伤/擦伤或骨折; 程度为轻中度。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显示, 女性、高龄、文化程度较高、12月-次年2月、家中、步行、休闲活动和生命活动是广州市老年跌倒/坠落伤害的危险因素(均有P < 0.001)。   结论   跌倒/坠落是广州市老年人伤害发生的首要原因, 特别是老年女性人群, 应根据其分布特征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基于时间序列的急性髓系白血病融合基因表达网络差异分析
王慧慧, 萨建, 曹红艳, 崔跃华
2020, 24(3): 274-278.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0.03.006
摘要(205) HTML (110) PDF(26)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 AML)不同融合基因的时间序列基因表达数据的网络差异, 识别靶基因。   方法   采用网络差异分析的方法, 针对AML的不同融合基因相关的基因表达数据构建网络, 对联合网络的全局属性进行统计分析, 使用邻域相似性指数(CompNet neighbor similarity index, CNSI)分析不同融合基因对应的网络间的相似性, 使用“fast-greedy”算法检测联合网络中的社区, 最后识别枢纽基因。   结果   通过网络差异分析确定了网络的相似性:NUP98-HOXA9-3 d和NUP98-HOXA9-8 d间的CNSI值为0.73, AML1-ETO-6 h和PML-RARA-6 h间的CNSI值为0.25;并识别出了10个AML的枢纽基因, 其中有7个已在文献中报道:TNF, VEGFA, EP300, EGF, CD44, PTGS2, SMAD3。   结论   网络差异分析揭示了AML的基因表达的时间转化模式及网络中基因表达的异质性, 为不同融合基因类型的AML治疗提供了靶基因。
人群两次24小时尿量及食盐摄入量关联性分析
徐建伟, 白雅敏, 刘敏, 陈晓荣, 颜流霞, 吴静
2020, 24(3): 279-283.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0.03.007
摘要(159) HTML (123) PDF(25)
摘要:
  目的   分析两次24 h尿量和尿盐排出量, 探讨24 h尿用于评估群体和个体食盐摄入量的价值。   方法   于2013-2014年在山东省和江苏省4个项目县,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抽取18~69岁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并收集间隔1 d两次24 h尿液, 比较两次24 h尿量的差异, 从个体和群体两个层面分析两次24 h尿盐排出量的差异。   结果   1 288名研究对象年龄为(42.3±14.0)岁, 男性626名(48.6%)。24 h平均尿量为(1 462±437)ml, 第1次24 h尿量(1 427±488)ml低于第2次24 h尿量(1 498±552)ml(t=-4.439, P < 0.001)。调查对象每日食盐摄入量为(9.8±3.3)g, 男性每日食盐摄入量(10.1±3.5)g高于女性(9.5±3.1)g(t=3.09, P=0.002), 不同年龄组人群每日食盐摄入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57, P < 0.001), 1 136名(88.2%)研究对象每日食盐摄入量高于推荐值。从个体层面比较, 调查对象两次24 h尿盐排出量绝对差异 < 1 g, 人数为279(21.7%), 而有48.5%的调查对象差异 > 3 g。从群体层面比较, 调查对象两次24 h尿盐排出量分别为(9.9±4.1)g和(9.7±4.0)g,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2), 两次24 h尿盐排出量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508(95% CI:0.451~0.559)。   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24 h尿钠能较好评估人群食盐摄入量, 但不能准确反映个体食盐摄入量。
青海省藏族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治疗转归情况及影响因素
魏於家, 马斌忠, 王朝才, 蒋明霞, 李尔琛, 晁秀珍
2020, 24(3): 284-289.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0.03.008
摘要(271) HTML (141) PDF(22)
摘要:
  目的   分析青海省藏族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治疗转归情况及影响因素, 为藏族人群肺结核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2008-2017年在中国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中报告, 并审核通过接受治疗的居住地为青海的5 564例藏族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进行统计分析。以是否成功治疗为因变量, 以与疾病结局有关的其他因素为自变量, 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确定主要影响因素。   结果   青海省藏族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成功治疗率为87.1%(4 848/5 564), 不良结局率为12.9%(716/5 564)。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 非全程督导方式管理、现住址为农牧区、重症、流动人口、年龄 > 60岁是疾病发生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 OR(95% CI)值分别为13.044(10.671~15.944)、2.305(1.703~3.119)、2.090(1.346~3.243)、1.967(1.443~2.682)、1.909(1.410~2.586)。患者来源为因症就诊、职业为农牧民是保护因素, OR(95% CI)值分别为0.451(0.375~0.543)、0.786(0.627~0.985)。   结论   青海省藏族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成功治疗率低, 应严格落实现代结核病防治策略, 加强患者全程督导管理, 提高成功治疗率; 藏族人群中的老年、重症、流动、农牧区人群应作为重点关注人群。
云南省2014-2018年手足口病疫情时空流行特征
杨静, 段晓雨, 黄甜, 何继波, 贾豫晨, 郭卉, 彭霞, 郑尔达
2020, 24(3): 290-296.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0.03.009
摘要(315) HTML (257) PDF(50)
摘要:
  目的   分析2014-2018年云南省手足口病疫情及空间自相关特征与时空聚集性, 为云南省手足口病防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分析疫情流行病学特征, 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疫情的空间聚集性, 利用离散Possion模型的时空扫描方法分析疫情的时空聚集特征。   结果   2014-2018年云南省手足口病疫情呈上升趋势, 发病人群以男性、散居儿童、0~4岁年龄段人群为主, 主要流行的病原体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 EV71)病毒逐渐被其他肠道病毒替代。病例分布和病原体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性, 病例分布的热点县区个数逐渐减少, 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云南中部, EV71热点区域逐渐较少, 其他肠道病毒热点区域逐渐增加并向云南省中部和南部扩大。2014-2018年云南省手足口病发病存在明显的时空聚集性, 逐年时空扫描发现3个一类集聚区, 1个二类聚集区, 聚集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4-10月。   结论   2014-2018年云南省手足口病在人群中的分布特征未发生明显变化, 但主要流行的病原体类型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 疫情防控的重点地区仍是云南省中部和中南部地区, 4-10月应重点关注以上地区的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的发生。
安徽省2013-2018年活禽市场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遗传特征
何军, 俞俊岭, 何兰, 陈晴晴, 侯赛, 朱梦, 苏斌
2020, 24(3): 297-302.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0.03.010
摘要(296) HTML (188) PDF(32)
摘要:
  目的   分析2013年-2018年安徽省外环境中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s)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基因变异特征。   方法   将所有安徽省禽流感外环境监测点搜集的H9N2亚型核酸阳性样本接种鸡胚分离病毒,病毒RNA逆转录为cDNA后用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聚合酶链式反应产物通过基因测序后获得HA基因序列,应用分子生物学软件进行分析;使用DATAMONKEY在线服务器进行基因选择压力分析,并使用SWISS-MODLE软件构建分子突变三维构象。   结果   获得33株H9N2 AIVs属于h9.4.2.5进化分支,受体结合位点183、226和227位置分别突变为N、L和M,189和190位置存在多样性;2015年以后分离的毒株均携带6个糖基化位点;选择压力分析得出160位置承受较大的正向选择压力,至少呈现7种空间构象。   结论   安徽省外环境中存在的H9N2亚型AIVs具有感染哺乳动物的分子特征并具备抗原漂移能力,需密切关注该病毒的分子变异特征。
甘肃省2009-2018年腹泻症候群监测病例病原学分析
朱莞琪, 袁艳, 刘新凤, 蒋小娟, 王琪, 张蕾洁, 李娟生, 孟蕾
2020, 24(3): 303-307.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0.03.011
摘要(215) HTML (131) PDF(43)
摘要:
  目的   了解甘肃省腹泻症候群病原谱分布与流行特征。   方法   采集甘肃省2009-2018年哨点医院腹泻症候群监测病例的粪便标本, 以实时荧光链式反应检测病毒核酸, 以分离培养法检测细菌。   结果   4 406例标本中检出1 547例阳性病例, 病原阳性率35.11%。其中1 281例检出病毒, 病毒阳性率47.20%;287例检出细菌, 细菌阳性率8.57%。病原谱前五位是轮状病毒(46.04%)、星状病毒(13.37%)、诺如病毒(13.15%)、志贺菌(9.90%)和腺病毒(7.81%)。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星状病毒、志贺菌与非伤寒沙门菌在各年龄段感染情况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 0.05)。11月到次年3月病毒阳性率较高, 6-8月细菌阳性率较高。各病原流行季节不同, 四季都以轮状病毒感染为主。   结论   甘肃省腹泻症候群病例病原谱较广泛, 病毒性腹泻更常见, 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高峰。加强持续性监测可掌握病原特征与流行趋势, 有助于对重点人群采取针对性与季节性防控措施。
HIV单阳家庭配偶阳转情况及先证者生存分析
符院生, 章奇, 刘学雯, 丁志强, 汪秀, 戴色莺, 范引光
2020, 24(3): 308-313.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0.03.012
摘要(360) HTML (108) PDF(34)
摘要:
  目的   分析安徽省阜阳市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单阳家庭配偶阳转的比例及先证者抗病毒治疗的生存分析。   方法   资料来源于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中的病例报告数据库, 筛选出1997年9月1日-2018年9月1日间确诊的HIV单阳家庭, 建立队列, 根据研究对象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时机, 将研究对象分为未治疗组、常规治疗组和提前治疗组, 比较三组阴性配偶阳转率及生存状况。   结果   共纳入单阳家庭598户, 三组人群总随访时间分别为:258.92人年、4 987.17人年和862.25人年, HIV阳转率分别为6.18/100人年, 0.48/100人年和0.23/100人年, 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相对于未治疗组, 常规治疗组(HR=0.052, 95% CI:0.037~0.074)和早期治疗组(HR=0.011, 95% CI:0.003~0.035)患者死亡的风险有下降的趋势; 女性死亡风险低于男性(HR=0.667, 95% CI:0.472~0.944);年龄越大, 其死亡风险越高(HR=1.041, 95% CI:1.026~1.056), 而相对于农民, 无业者死亡风险较高(HR=1.571, 95% CI:1.037~2.381)。   结论   应针对不同特征的单阳家庭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以推动尽早开展抗病毒治疗。
孕前体质指数及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王雅文, 冯雅慧, 吴散散, 蔡姝雅, 马良坤, 江宇
2020, 24(3): 314-318.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0.03.013
摘要(409) HTML (137) PDF(39)
摘要:
  目的   分析孕妇孕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及孕期增重(gestational weight gain, GWG)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联性, 并探究孕妇孕前及孕中体重动态变化对新生儿低出生体重(low birth weight, LBW)及巨大儿的影响。   方法   收集中国孕产妇队列·协和纳入的孕早期孕妇孕前体重, 并随访至分娩后, 收集分娩前体重及新生儿出生结局。将孕妇孕前BMI分为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及超重/肥胖组, 将GWG分为适宜、不足及过多组。采用多因素多分类(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探讨孕前BMI及GWG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   结果   孕前BMI及GWG与子代出生体重相关(均有P < 0.05)。孕前超重/肥胖(OR=2.339, 95% CI:1.674~2.282, P < 0.001)、GWG过多(OR=1.398, 95% CI:1.188~1.978, P=0.048)显示为巨大儿的危险因素, GWG不足(OR=1.479, 95% CI:1.461~1.679, P=0.035)显示为LBW的危险因素, GWG过多会降低LBW的发生风险(OR=0.428, 95% CI:0.225~0.817, P=0.010)。低BMI-GWG不足(OR=1.335, 95% CI:1.048~2.319, P=0.048)是LBW的危险因素; 正常BMI-GWG过多(OR=1.088, 95% CI:1.016~1.675, P=0.038)和超重/肥胖-GWG过多(OR=1.498, 95% CI:1.244~2.017, P=0.046)是巨大儿的危险因素。   结论   孕前BMI及GWG是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的重要因素, 提示女性应合理控制孕前及孕中体重变化。
孕中期身体活动与剖宫产关系的队列研究
冯雅慧, 石英杰, 王雅文, 吴散散, 蔡姝雅, 湛永乐, 陈云利, 马良坤, 江宇
2020, 24(3): 319-323.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0.03.014
摘要(315) HTML (131) PDF(24)
摘要:
  目的   探究孕中期妇女不同类型和强度的身体活动对剖宫产的影响。   方法   以中国孕产妇队列研究协和项目中的672名孕妇为研究对象, 采用孕期身体活动问卷(pregnancy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 PPAQ)调查孕中期妇女身体活动情况, 随访获得研究对象的分娩方式。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73名孕妇(40.63%)的分娩方式为剖宫产。调整年龄、孕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产史等因素后, 相比于不参加运动锻炼的孕妇, 运动锻炼较高水平的孕妇剖宫产发生风险较低(OR=0.564, 95% CI:0.338~0.941);相对于参加低水平中重度身体活动的孕妇, 参与较高水平中重度身体活动的孕妇剖宫产发生风险较低(OR=0.652, 95% CI:0.437~0.972)。   结论   运动锻炼和中重度身体活动是剖宫产的保护因素, 应进一步加强孕期运动的健康教育, 鼓励孕妇在孕期进行适宜的身体活动。
孕育史对孕期抑郁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湛永乐, 石英杰, 陈云利, 冯雅慧, 吴散散, 王雅文, 蔡姝雅, 马良坤, 江宇
2020, 24(3): 324-329.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0.03.015
摘要(296) HTML (146) PDF(29)
摘要:
  目的   探究孕育史对妊娠各期抑郁发生的影响。   方法   使用中国孕产妇队列研究·协和项目中孕育史与妊娠各期抑郁数据完整的3 792名孕妇进行研究。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测量孕妇的抑郁状况。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 采用Log-binomial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计算调整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 RR)值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 并用森林图进行展示。   结果   Log-binomial回归结果显示, 分娩史增加孕妇孕中期抑郁(RR:1.04, 95% CI:1.01~1.08, P=0.042)和孕晚期抑郁(RR:1.05, 95% CI:1.01~1.10, P=0.020)的发生风险; 与无剖宫产史的孕妇相比, 有剖宫产史的孕妇孕晚期抑郁风险增加了6%(RR:1.06, 95% CI:1.01~1.11, P=0.041)。   结论   孕育史对妊娠抑郁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妇幼保健人员应重点关注此类孕妇, 并开展针对性的健康宣教和心理护理, 加强对孕妇情绪变化的观察并及时给予心理调整。
产前抑郁与产后抑郁症的相关性
陈璐, 胡金萍, 拓明花, 张研婷, 牛建梅, 尚玉秀
2020, 24(3): 330-334.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0.03.016
摘要(348) HTML (338) PDF(38)
摘要:
  目的   探讨产前抑郁与产后抑郁症的关系。   方法   选择银川市妇幼保健院与中卫市中医院2所医院的200名住院待产妇,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 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与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 EPDS)分别调查产前与产后抑郁状况。   结果   200名产妇产前抑郁检出率为20.0%, 产后3 d抑郁检出率为26.0%, 产后42 d检出率为15.5%。有产前抑郁的产妇产后3 d(χ2=9.381, P=0.002)、产后42 d(χ2=11.923, P=0.001)抑郁检出率高于无产前抑郁者。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 产前SDS得分与产后3 d的EPDS得分、与产后42 d的EPDS得分均呈正相关(均有P < 0.05)。广义估计方程分析亦得出产前抑郁与产后3 d抑郁、产后42 d抑郁均呈正相关(均有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显示产前抑郁是产后3 d抑郁(OR=2.678, 95% CI:1.241~5.781, P=0.012)、产后42 d抑郁(OR=3.180, 95% CI:1.303~7.763, P=0.011)的危险因素。   结论   产前抑郁与产后抑郁症呈正相关, 产前抑郁增加了产后抑郁症的危险性。
妊娠中期妇女睡眠时间与正常血压高值的相关性
王晓彤, 唐努, 吴维佳, 潘雯婷, 吕雅杰, 陈丹羽, 代小维, 陈亚军, 静进, 蔡莉
2020, 24(3): 335-340.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0.03.017
摘要(217) HTML (83) PDF(14)
摘要:
  目的   了解妊娠中期妇女睡眠时间的分布, 探讨其与正常血压高值(prehypertension, PHT)之间的关联。   方法   选取2017-2018年在广州市某区妇幼保健院进行产检的妊娠20~28周妇女943名。通过面对面问卷调查及医疗档案收集妊娠中期妇女的一般人口学信息、睡眠状况、血压、体重、身高及既往史等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和χ2检验比较各组间的睡眠时间差异;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睡眠时间与PHT的关联。   结果   妊娠中期妇女平均每天总睡眠时间为(10.41±1.67)h, 平均夜间睡眠时间为(9.48±1.21)h, 两者分布与年龄、文化程度呈负相关; 总睡眠时间≥7 h/d的比例为98.33%, ≥9 h/d的比例为80.97%;入睡时间点平均为(22:42±1.24), 两者分布与被动吸烟呈负相关; 平均日间睡眠时间为(0.93±0.69)h, 与总体力活动呈正相关。本研究PHT检出率为9.61%;未发现睡眠时间与PHT之间的关联。   结论   妊娠中期妇女睡眠时间较长, 在不同年龄、文化程度、体力活动、是否被动吸烟者中的分布具有明显差异, 未观察到其睡眠时间与正常血压高值的相关性。
长链非编码RNA SFTA1P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和细胞功能研究
周玫余, 袁帅, 向颖, 吴龙, 邬娜, 李成英, 许斌, 张耀, 蔡同建, 马翔宇, 余祖滨, 白莉, 杨敬源, 李亚斐
2020, 24(3): 341-347.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0.03.018
摘要(220) HTML (112) PDF(17)
摘要:
  目的   研究长链非编码RNA SFTA1P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中的表达情况, 以及对NSCLC细胞系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方法   运用定量即时聚合酶链锁反应(quantitative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RT-PCR)检测SFTA1P在18对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用qRT-PCR检测5株NSCLC细胞系(A549、SPCA1、H1975、H460和H1299)和1株肺正常上皮细胞系(human bronchial epithelial, HBE)中SFTA1P的表达情况; 构建SFTA1P的过表达载体, 通过转染构建过表达细胞模型; 运用CCK-8、Transwell等实验方法检测SFTA1P过表达对NSCLC细胞增殖、侵袭、迁移的影响。   结果   SFTA1P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癌旁组织(t=2.158, P=0.043);与HBE细胞相比较, SFTA1P在A549和H460细胞系中相对低表达(t=5.769, P=0.004; t=5.772, P=0.004), 在H1299和H1975细胞系中相对高表达(t=22.248, P < 0.001; t=11.814, P < 0.001);SFTA1P过表达质粒转染A549和H460细胞系后, 与空质粒的对照组比较, SFTA1P的表达均升高, 且有统计学差异(均有P < 0.05);过表达SFTA1P可以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H460、A549的增殖、侵袭、迁移,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 0.05)。   结论   SFTA1P基因能够抑制NSCLC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等生物学功能, SFTA1P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可能起着抑癌基因的作用。
方法学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戊型肝炎重叠感染的转归: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苏迎盈, 黄悦, 邱凌娴, 吴婷, 张军, 张国民
2020, 24(3): 348-353.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0.03.019
摘要(240) HTML (177) PDF(50)
摘要:
  目的   评估中国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患者中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 HEV)重叠感染的发生和转归情况。   方法   检索PubMed、中国知网(CNKI)以及万方数据资源库, 收集2008-2019年中国关于CHB患者中HEV重叠感染的文献和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 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 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质量评价和统计分析, 使用R 3.5.2和Revman 5.3软件进行异质性检验(统计量I2)、合并率和比值比(odds ratio, OR)的计算。   结果   共纳入28篇文献。在CHB住院患者中HEV重叠感染率为13.6%(95% CI:12.5%~14.9%)。重叠感染HEV的CHB住院患者(CHB-HEV住院患者)中肝衰竭发生率为34.7%(95% CI:29.6%~40.1%), 发生风险均高于单纯CHB患者(OR=10.9, 95% CI:6.8~17.4)、重叠感染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 HAV)的CHB住院患者(CHB-HAV住院患者)(OR=3.8, 95% CI:2.4~6.2)以及单纯戊型肝炎患者(OR=5.1, 95% CI:3.8~6.8)。CHB-HEV住院患者病死率为13.8%(95% CI:10.3~17.8), 病死风险均高于单纯CHB患者(OR=8.5, 95% CI:4.0~18.3)、CHB-HAV住院患者(OR=14.4, 95% CI:4.8~42.9)以及单纯戊型肝炎患者(OR=4.4, 95% CI:3.0~6.4)。   结论   我国CHB住院患者中重叠感染HEV较常见, 是肝衰竭和死亡的重要诱因。
循环vaspin水平与妊娠糖尿病的关联: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龙斯思, 马淑娟, 张佳月, 郭楚豪, 谭红专
2020, 24(3): 354-358.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0.03.020
摘要(352) HTML (222) PDF(25)
摘要:
  目的   评价循环vaspin水平与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的关联。   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截至2019年6月。使用随机效应模型或固定效应模型, 计算合并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 SMD)及其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通过亚组分析、Meta回归分析、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分析评价结果的异质性与稳定性。所有统计分析均使用STATA 12.0软件。   结果   共纳入2013年至2019年期间发表的9篇文献(11个研究), 涵盖738例GDM患者和661例健康孕妇。GDM患者和健康孕妇之间总体循环vaspin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0.613, 95% CI:0.044~1.182, P=0.035)。根据vaspin水平所处的孕期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是否匹配进行亚组分析, 其相关方向与总结果相似; 按照种族进行亚组分析, 发现在“欧洲人”亚组中vaspin水平与GDM可能无关; 通过敏感性分析, 在排除了质量中等的研究和BMI没有匹配的研究后, 循环vaspin水平与GDM的关系依然存在。   结论   在亚洲人群中, 孕产妇循环vaspin水平可能与GDM的风险呈正相关。
综述
雄激素受体基因CAG短串联重复序列与肿瘤发生和预后的关联研究进展
谢佳新, 沈舒宁
2020, 24(3): 359-364.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0.03.021
摘要(387) HTML (130) PDF(28)
摘要:
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 AR)及其介导的信号通路异常与人类多种疾病的发生、转归及预后密切相关, 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疾病的性别差异, 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AR基因第1外显子CAG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 STR)与AR转录调节活性存在负相关性, 影响靶蛋白合成与生物学功能, 在前列腺癌、乳腺癌、膀胱癌、肝癌、子宫内膜癌等多种肿瘤发生发展及预后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对目前AR基因CAG STR与常见肿瘤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 为进一步探索AR导致相关肿瘤高发和性别差异作用机制和筛选肿瘤高危人群提供线索。
短篇论著
不同预后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重症患者临床实验室指标对比分析
张鸿雁, 陈桂榴, 李文庭, 冷瑞雪, 秦薇子
2020, 24(3): 365-368.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0.03.022
摘要(234) HTML (123) PDF(20)
摘要:
  目的   分析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患者的临床实验室资料, 重点比较重症不同预后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差异, 为早期预测疾病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调查两所医院2011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所有确诊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指标, 并对数据作统计学分析。   结果   研究共纳入确诊研究对象168例, 其中非重症117例, 重症51例; 重症患者预后好转30例, 预后不良21例。对重症不同预后患者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发现多项指标有统计学差异。此外, 预后不良重症患者昏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心力衰竭等临床症状比例高于预后好转的重症患者(均有P < 0.05)。   结论   针对可能发生预后不良的重症患者制定差异化的防治方案。
公共卫生历史
“政治算术”创始人——威廉·配第
李清茹, 叶冬青
2020, 24(3): 369-372.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0.03.023
摘要(834) HTML (404) PDF(53)
摘要:
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 1623-1687)是17世纪伟大的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 是英国皇家学会的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了“政治算术”这一概念, 使用“数、重量和测量”的方法对国家的人口与经济数据进行了计算与分析。他的统计学研究方法为统计学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