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More+
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期刊公众号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2025, 29(3): 249-253.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3.001
摘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是2009年在我国首次发现的新发蜱媒传染病,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SFTSV)(又称大别班达病毒)感染引起,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等,病死率高达10%~30%。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SFTS病例数量最多,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SFTSV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SFTS患者或SFTSV感染动物的血液和体液也具有传染性。目前尚无特效药和疫苗用于治疗或预防SFTS。因此,深入研究其流行病学特征、传播途径、高危人群及影响因素尤为重要。加快药物和疫苗的研发进程、强化监测体系、提高公众意识、完善防控措施对保障人民健康和公共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是2009年在我国首次发现的新发蜱媒传染病,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SFTSV)(又称大别班达病毒)感染引起,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等,病死率高达10%~30%。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SFTS病例数量最多,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SFTSV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SFTS患者或SFTSV感染动物的血液和体液也具有传染性。目前尚无特效药和疫苗用于治疗或预防SFTS。因此,深入研究其流行病学特征、传播途径、高危人群及影响因素尤为重要。加快药物和疫苗的研发进程、强化监测体系、提高公众意识、完善防控措施对保障人民健康和公共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2025, 29(3): 254-261.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3.002
摘要:
目的 了解山东省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群交行为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检测的相关影响因素,为制订艾滋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22年4―7月在山东省6个监测哨点城市招募MSM进行问卷调查,每个哨点样本量为400人。收集MSM社会人口学、性行为等信息,并采集血样进行HIV和梅毒检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最近6个月群交行为及最近1年HIV检测情况的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MSM2 415人。最近6个月发生群交行为的比例为19.7%,最近1年进行HIV检测的比例为89.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0岁(aOR=1.83, 95% CI: 1.02~3.26)、肛交主要性伴为商业性伴(aOR=3.34, 95% CI: 2.14~5.22)或临时性伴(aOR=1.55, 95% CI: 1.21~1.99)、最近6个月发生无保护肛交(aOR=2.89, 95% CI: 2.27~3.67)、使用过新型毒品(aOR=1.79, 95% CI: 1.37~2.34)、最近1年患过性病(aOR=2.23, 95% CI: 1.55~3.21)、HIV抗体阳性(aOR=1.70, 95% CI: 1.03~2.80)的MSM最近6个月发生过群交行为的可能性更高。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aOR=1.81, 95% CI: 1.28~2.57)、肛交主要性伴为临时性伴(aOR=1.94, 95% CI: 1.37~2.76)、最近6个月未发生无保护肛交(aOR=1.84, 95% CI: 1.31~2.58)、梅毒抗体阳性(aOR=1.96, 95% CI: 1.07~3.62)、HIV抗体阳性(aOR=4.45, 95% CI: 2.40~8.24)的MSM最近1年未进行HIV检测的可能性更高。 结论 山东省MSM最近6个月发生群交行为的比例较高,需要加强对MSM的宣传干预,并关注MSM获取HIV预防保健服务情况。
2025, 29(3): 262-267.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3.003
摘要:
目的 分析实现90%检测发现目标的2022年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简称红河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检测情况,为制定精准高效的HIV检测策略提供参考。 方法 在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资料和工作报告,同时对红河州2022年新报告和既往HIV阳性病例开展溯源,以获悉不同来源的检测情况,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晚发现相关因素。 结果 2022年红河州共开展HIV抗体筛查3 611 496人次,参与筛查人次数占总人数的81.99%,检出HIV感染者1 002例,粗检出率为2.8/万。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HIV筛查人次数分别占总筛查人次数的35.88%和50.62%,发现HIV病例数分别占总病例数的51.30%和22.75%。HIV接触者溯源的粗检出率最高(1 077.8/万),其次为自愿咨询检测(69.5/万)。医疗机构晚发现比例最高(49.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男性(aOR=2.47, 95% CI: 1.80~3.39)、≥50岁年龄组(aOR=1.66, 95% CI: 1.22~2.26)、样本来源为医疗机构(aOR=3.29, 95% CI: 1.80~6.02)的病例晚发现风险高,同性性传播(aOR=0.40, 95% CI: 0.17~0.91)的病例晚发现风险低(均P<0.05)。 结论 为实现95%的检测发现目标,需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作用,加强HIV接触者溯源检测,同时应进一步优化医疗机构检测发现策略。
2025, 29(3): 268-274.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3.004
摘要:
目的 分析2019―2023年潍坊市≥18岁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感染及亚型分布特征,为防治HPV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2月在潍坊市某三甲医院健康体检中心进行HPV检测的42 849例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基于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年龄组HPV感染率变化趋势,采用聚类分析研究HPV亚型感染率的分布特征。 结果 HPV总感染率为20.66%,高危型HPV感染率为15.65%,在感染的HPV类型中,感染率前5位依次为HPV52、16、58、51、68;低危型HPV感染率为5.01%,在感染的HPV类型中,感染率前3位依次为HPV53、81、42。不同年龄组中,18~<25岁和≥55岁年龄组HPV感染率较高,分别为32.95%和25.81%。感染类型以单一感染为主(70.05%),其次是双重感染(20.43%)。Joinpoint回归结果显示,25~<35岁和45~<55岁年龄组HPV感染率呈下降趋势(均P<0.05),各年龄组均无转折点。聚类分析表明,HPV16、52为高感染组,58、42、81、53、51为中感染组,剩余16种亚型为低感染组。 结论 2019―2023年潍坊市女性HPV感染率较高,以单一、高危型HPV感染为主; 感染人群以18~<25岁和≥55岁为主。应重点关注18~<25岁、≥55岁女性宫颈癌筛查情况,积极开展女性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女性宫颈癌的防治意识,预防宫颈癌的发生。
2025, 29(3): 275-282.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3.005
摘要:
目的 分析2014—2023年合肥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患者特征,探究晚发现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从AIDS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选择2014—2023年新发现的HIV/AIDS病例,按照目前我国使用的晚发现定义标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晚发现情况与相关影响因素的关系。 结果 2014—2023年合肥市HIV/AIDS患者晚发现数为1 218例,晚发现比例为34.18%(1 218/3 564),其中医疗机构检测晚发现占58.13%(708/1 218),检测咨询占36.21%(441/1 218)。晚发现患者中,以汉族为主,男性占90.97%,平均年龄为(42.15±14.22)岁。年龄组、婚姻状况、人口性质、文化程度、职业、传播途径、样本来源、区(县)、确诊到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检测时间变量组间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25岁年龄组相比,年龄越大,晚发现的风险越高。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相比,大专及以上者晚发现的风险更低(OR=0.70, 95% CI: 0.51~0.95, P=0.020)。与医疗机构检测来源相比,检测咨询(OR=0.45, 95% CI: 0.38~0.53)、阳性配偶/性伴检测(OR=0.31, 95% CI: 0.14~0.67)、羁押人员检测(OR=0.50, 95% CI: 0.29~0.86)、无偿献血人员检测(OR=0.35, 95% CI: 0.20~0.62)、其他检测(OR=0.50, 95% CI: 0.28~0.90)HIV/AIDS患者晚发现风险更低(均P<0.05)。与病例确诊到CD4检测时间间隔<15 d相比,确诊到CD4检测时间≥15 d HIV/AIDS患者晚发现风险较低。与有性病史者相比,性病史不详者HIV/AIDS患者晚发现风险更低(OR=0.61, 95% CI: 0.40~0.94, P=0.024)。 结论 2014—2023年合肥市HIV/AIDS晚发现病例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医疗机构检测来源晚发现率仍较高。应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力度,促进高危和老年人群开展早期检测,继续在医疗机构推行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主动提供检测与咨询策略,以及推进重点科室常规AIDS检测。
2025, 29(3): 283-288.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3.006
摘要:
目的 了解某市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猴痘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MSM感染猴痘病毒的影响因素。 方法 由某市MSM社会组织通过滚雪球抽样法于2024年5―6月招募符合条件的MSM开展回顾性横断面研究,对参与调查的MSM基本信息、2023年5月以来猴痘诊疗史、猴痘相关症状、流行病学史、猴痘疫苗接种史以及性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多因素非条件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猴痘病毒感染的影响因素。 结果 有效调查MSM 3 039人,平均年龄为(33.00±7.81)岁,常住地为本地的占97.47%(2 962/3 039),非本地的占2.53%(77/3 039)。共调查49例猴痘病例,其中21例为确诊病例,猴痘样病例17例,疑似病例11例。所有猴痘病例中,有33例曾出现过疑似猴痘样病例相关症状,症状中皮疹占比为100.00%(33/33),发热、淋巴结肿大、头痛、咽喉痛均占比为30.30%(10/33),其中54.55%(18/33)病例有过并发症,20.41%(10/49)的猴痘病例在发病前21 d有过同性性行为接触和偶遇性行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职业为商业服务(OR=4.560, 95% CI: 1.942~10.707, P<0.001)的MSM感染猴痘病毒风险高于学生MSM,接种过猴痘疫苗(OR=0.067, 95% CI: 0.018~0.255, P<0.001)和知晓周围有未就诊猴痘疑似病例(OR=0.128, 95% CI: 0.054~0.304, P<0.001)的MSM感染猴痘病毒风险相对更低。 结论 MSM是猴痘疫情防控的重点人群,应加强对该人群的监测,根据群体特点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
2025, 29(3): 289-295.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3.007
摘要:
目的 探讨大气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 PM2.5)及其组分暴露对男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者疾病进展的影响情况,并识别脆弱人群。 方法 选取2000―2021年在武汉市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综合响应信息管理系统中新报告的男性HIV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Fine-Gray竞争风险生存分析、分位数g计算模型以及交互效应模型评估大气PM2.5及其组分暴露对男性HIV感染者疾病进展的影响,识别PM2.5中的关键毒性组分、探寻脆弱人群。 结果 共纳入5 571名新报告的男性HIV感染者,随访期间1 151名研究对象进展为AIDS,发生率为69.10/1 000人年。Fine-Gray竞争风险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大气PM2.5的累积平均暴露浓度每增加10 μg/m3,AIDS的发生风险增加28.8%(95% CI: 25.5%~32.2%); PM2.5组分中有机物、黑碳、铵盐、硝酸盐、硫酸盐的累积平均暴露浓度每增加1 μg/m3,AIDS的发生风险分别增加8.6%、49.0%、20.4%、11.2%、14.5%。≥60岁,BMI≥24 kg/m2,教育程度为高中、大学及以上,曾经吸烟的感染者更容易受到大气PM2.5及其组分暴露的影响。 结论 大气PM2.5暴露增加男性HIV感染者进展为AIDS的风险,硫酸盐和黑碳是PM2.5发挥毒性作用的关键组分。相关部门应高度关注高危人群,帮助改善并维持其免疫功能处于最佳水平,以期减缓HIV感染者的疾病进展。
2025, 29(3): 296-303.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3.008
摘要:
目的 了解北京市传统毒品与新型毒品吸毒者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肝)流行趋势及其行为特征变化,为在吸毒人群中开展丙肝防治提供参考。 方法 2017—2021年采取重复横断面研究,对北京市东城区、朝阳区和大兴区拘留所新入所的,并且符合研究对象定义的吸毒者进行问卷调查,获得吸毒人群危险行为特征,并采集血样进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检测。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类型吸毒者2017—2021年丙肝流行趋势及其行为特征变化,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不同类型毒品吸毒者感染HCV的危险因素。 结果 2017—2021年北京市吸毒人群HCV总体阳性率为19.9%,其中传统毒品吸毒者HCV阳性率(49.4%)高于新型毒品吸毒者(7.4%)。2019—2021年不同类型吸毒者HCV阳性率均呈上升趋势。传统毒品吸毒者曾经注射过毒品的比例呈逐年增加趋势,从2017年的59.6%增加到2021年的70.3%(χ2=19.215, P=0.001)。2019—2021年新型毒品吸毒者曾经共用注射器的比例呈逐年增加趋势,从2019年的9.5%增加到2021年的15.9%(χ2=23.469, 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北京市传统毒品吸毒者感染HCV的危险因素包括户籍(OR=5.49, 95% CI: 1.41~21.41)、曾经注射过毒品(OR=9.41, 95% CI: 2.39~36.99)、最近1次吸毒后发生性行为(OR=4.61, 95% CI: 1.24~17.18),曾经注射过毒品是新型毒品吸毒者感染HCV的特有危险因素(OR=12.04, 95% CI: 5.60~25.88, P<0.001)。 结论 2017—2021年北京市不同类型吸毒者HCV阳性率逐年上升,曾经注射过毒品和最近1次吸毒后发生性行为是吸毒人群HCV阳性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应加强对该人群高危行为干预、推广抗病毒治疗,从而降低吸毒人群丙肝的疾病负担。
2025, 29(3): 304-309.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3.009
摘要:
目的 分析2015—2023年上海市成人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特征和混合感染情况,为肺炎支原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15—2023年在上海市20所医院门(急)诊就诊和住院的成人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采集其基本信息和咽拭子、痰液标本,利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进行常见呼吸道病原体的核酸检测。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肺炎支原体的感染状况和流行特征。 结果 共纳入10 971例成人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肺炎支原体总阳性率为1.87%(205/10 971),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 SARI)病例(2.11%)的阳性率高于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illness, ILI)(1.52%)(χ2=4.68, P=0.030)。205例肺炎支原体阳性病例的发病时间主要在第4季度,占37.07%(76/205)。随着年龄的增长,肺炎支原体阳性率呈下降趋势(χ2=11.81, P<0.001),18~<46岁年龄组阳性率(4.12%)高于其他年龄组(0.63%~1.76%)。205例肺炎支原体阳性病例中,与其他呼吸道病原体混合感染占比为22.93%(47/205),ILI和SARI病例中混合感染占比分别为38.81%(26/67)和15.22%(21/138),主要为肺炎支原体与甲型流感病毒的混合感染。 结论 2015—2023年上海市成人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肺炎支原体感染以青壮年人群为主,需进一步加强流行季节成人肺炎支原体监测,重点关注与流感病毒等其他病原体的混合感染。
2025, 29(3): 310-316.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3.010
摘要:
目的 分析2005—2023年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简称德宏州)51个乡(镇)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肝)的流行特征、时间变化趋势及时空聚集性,为制定区域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对德宏州丙肝病例的时间、空间及人群分布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采用Joinpoint回归分析丙肝的时间变化趋势,通过全局和局部莫兰指数(Moran's I)探讨其时空聚集性,识别时空变化特征。 结果 2005—2023年德宏州丙肝报告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均报告发病率变化的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为11.96%(P<0.05),其中2005—2009年和2010—2019年年度变化百分比分别为61.68%(P<0.05)和4.33%(P<0.05),2020—2023年呈下降趋势(APC=-7.51%,P<0.05)。全局和局部Moran's I提示丙肝病例存在时空聚集性。“高-高”聚集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南部地区,“低-低”聚集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中部地区。 结论 2005—2023年德宏州丙肝报告发病数及报告发病率逐年上升,呈时空聚集性。2019—2023年,西部边境地区和南部主城区及周边临近乡(镇)成为热点区域,提示当地可能存在特定的传播途径或高危人群。
2025, 29(3): 317-323.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3.011
摘要:
目的 探讨2014—2023年兰州市大气臭氧(ozone, O3)对居民死亡的急性影响。 方法 收集2014—2023年兰州市的环境空气质量、气象和居民死因监测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定量研究O3暴露与居民死亡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疾病、性别和年龄的分层分析。 结果 2014—2023年兰州市O3的日最大8 h平均浓度为91.0 μg/m3。对于不同种类死亡,单污染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lag 4 d时,O3浓度每升高10 μg/m3,居民非意外死亡风险增加0.408%(95% CI: 0.073%~0.744%); lag 2 d和lag 4 d时,O3浓度每升高10 μg/m3,循环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分别增加0.478%(95% CI: 0.025%~0.933%)和0.578%(95% CI: 0.139%~1.020%)。单污染物累积效应中,O3在lag 0~4 d至lag 0~7 d时对非意外死亡的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效应值在lag 0~5 d最大,O3浓度每升高10 μg/m3,居民非意外死亡风险增加0.831%(95% CI: 0.174%~1.490%); O3在lag 0~2 d至lag 0~7 d时对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效应值在lag 0~5 d最大,O3浓度每升高10 μg/m3,居民非意外死亡风险增加1.420%(95% CI: 0.555%~2.290%)。对于不同性别和年龄死亡效应分析,单污染物模型中,O3在lag 2~lag 4 d时对女性和≥65岁人群死亡的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女性,效应值在lag 4 d最大,O3浓度每升高10 μg/m3,女性死亡风险增加0.636%(95% CI: 0.154%~1.120%); 对于≥65岁人群,效应值在lag 3 d最大,O3浓度每升高10 μg/m3,≥65岁人群死亡风险增加0.613%(95% CI: 0.198%~1.030%)。单污染物累积效应中,O3在lag 0~3 d至lag 0~4 d时对男性死亡的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效应值在lag 0~4 d最大,O3浓度每升高10 μg/m3,男性死亡风险增加0.775%(95% CI: 0.028%~1.530%); O3在lag 0~2 d至lag 0~7 d时对女性和≥65岁人群死亡的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效应值均在lag 0~4 d最大,O3浓度每升高10 μg/m3,女性和≥65岁人群死亡风险分别增加1.640%(95% CI: 0.750%~2.540%)、1.580%(95% CI: 0.808%~2.360%)。 结论 2014—2023年兰州市大气O3对居民非意外死亡和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存在急性效应,女性和≥65岁老年人对O3暴露更为敏感。
2025, 29(3): 324-331.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3.012
摘要:
目的 掌握2017―2020年石家庄市大气污染物对居民寿命损失年(years of life lost, YLL)的影响,构建石家庄市空气质量健康指数(air quality health index, AQHI)。 方法 收集石家庄市2017―2020年大气污染物、气象因素以及居民死亡数据,利用标准寿命表计算每日YLL。采用广义相加模型评估大气污染物与每日YLL的暴露-反应关系,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大气污染物主成分。应用大气污染物主成分与每日YLL初步构建石家庄市AQHI,并比较AQHI与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 AQI)对居民YLL的影响。 结果 2017―2020年石家庄市日均非意外YLL值为719.3人年。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 PM2.5)、可吸入颗粒物(inhalable particles, PM10)、二氧化硫(sulfur dioxide, SO2)、二氧化氮(nitrogen dioxide, NO2)和臭氧(ozone, O3)浓度每升高1 μg/m3,YLL增加量分别为0.270(95% CI: 0.002~0.538)、0.230(95% CI: 0.048~0.413)、2.383(95% CI: 1.068~3.698)、1.135(95% CI: 0.323~1.947)和-0.513(95% CI: -0.959~-0.066)。选取2个主成分(方差贡献率分别为66.61%和16.44%)构建AQHI,AQHI每增加1个四分位数间距,全人群、男性、女性、 < 65岁和≥65岁人群YLL分别增加28.848(95% CI: 9.309~48.386)、20.697(95% CI: 5.940~35.455)、8.150(95% CI: -1.791~18.092)、16.657(95% CI: 2.668~30.646)和12.190(95% CI: 1.455~22.926)人年,均高于AQI的YLL增加量。 结论 2017―2020年石家庄市大气污染物PM2.5、PM10、SO2、NO2和O3均对YLL存在影响。通过大气污染物主成分与每日YLL构建的AQHI可较好地评价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2025, 29(3): 332-339.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3.013
摘要:
目的 探索基于时间序列和时空聚集性探测的症状监测预测方法,为有效分析和利用症状监测数据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ARIMA)模型和Holt-Winters模型进行时间序列分析,通过回顾性时空聚集性探测进行聚集区域和时间综合探测分析。 结果 以在X市监测为例,2023年1月1日―2023年4月30日共监测到34 207人次出现与传染病相关症状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4月1日―4月19日的模型预测值与实际监测值比较发现,Holt-Winters模型对数据的预测情况优于ARIMA模型,误差更小,几乎所有实际值均在预测值95% CI内。时空扫描分析结果显示,某市就诊人群中具有所监测症状者居住社区涵盖该市9个街道,发热、咳嗽、腹痛和头痛的1类聚集地为D街道、E街道、F街道、G街道和A街道;咽痛和恶心的1类聚集地为D街道、A街道和G街道;腹泻和呕吐的1类集聚地为G街道和D街道。所监测症状的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2022年12月―2023年4月。 结论 Holt-Winters模型对症状数据具有较好的时间趋势预测效果,通过对症状监测数据进行时空扫描分析可及时发现传染病的聚集情况,为防控工作提供重要的空间、时间和时空联合指示。症状监测数据可被用于监测传染病的潜在流行情况,为实现早期预警提供参考。
2025, 29(3): 340-347.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3.014
摘要:
目的 探讨2018―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广西)35~74岁壮族居民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 HUA)患病与饮食模式之间的关系,为HUA的管理和痛风等慢性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基于广西少数民族自然人群慢性病前瞻性队列人群开展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并采集血液、尿液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根据14种常见食物的摄入情况,采用因子分析识别其饮食模式,并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HUA与饮食模式的关系。 结果 共纳入11 134名壮族居民,其中男性4 977人(44.70%),女性6 157人(55.30%),HUA患病率为17.47%(男性为30.88%,女性为6.63%)。研究对象以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55.83%)和农村居民(87.80%)为主。通过因子分析共识别出4种饮食模式,其累积贡献率为46.3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性别、文化程度、居民类型、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肾脏病、肝功能、血脂和BMI等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后,与杂粮面食模式相比,水产禽蛋模式是HUA的保护因素(aOR=0.82, 95% CI: 0.70~0.96, P=0.012);与不饮酒者相比,适量饮酒(aOR=1.44, 95% CI: 1.17~1.79, P < 0.001)和过量饮酒(aOR=1.74, 95% CI: 1.50~2.03, P < 0.001)是HUA的危险因素;与基本不喝汤相比,喝汤1~2次/周(aOR=0.75, 95% CI: 0.63~0.90, P=0.002)和≥3次/周(aOR=0.87, 95% CI: 0.75~1.00, P=0.043)是HUA的保护因素。 结论 2018―2019年广西35~74岁壮族居民HUA患病率较高,HUA患病风险与饮食模式、饮酒密切相关,应加强饮食指导,宣传和倡导健康饮食模式,减少HUA患病风险。
2025, 29(3): 348-352.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3.015
摘要:
目的 探讨2004―2023年安徽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患者的时空分布特征,为制定AIDS防治策略提供建议。 方法 基于2004―2023年安徽省104个区(县)历年报告的HIV/AIDS病例数,使用GeoDa 1.22软件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使用SaTScan 10.2.5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获得AIDS疫情聚集特点,采用QGIS 3.30软件绘制聚集区和可视化结果,描述分析近20年疫情空间分布。 结果 2004―2023年安徽省AIDS病例空间分布扩大且局部集中,全局莫兰指数(Moran′s I)范围为0.254 9~0.579 1,Z值均>1.96且P < 0.01,2004―2023年存在全局空间自相关。时空扫描结果显示存在3个统计显著聚集区(均P<0.001)。 结论 2004―2023年安徽省AIDS“高-高”聚集区集中于皖北地区,并逐渐扩大至周围地区,提示安徽省西北部为防控重点,应有针对性地实施防控措施。
2025, 29(3): 353-360.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3.016
摘要:
目的 了解2005―2023年兰州市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的生存状况、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5―2023年兰州市接受抗病毒治疗的2 766例患者信息,应用寿命表法计算研究对象的死亡概率、生存概率和累积生存率; 利用Kaplan-Meier法计算研究对象截止观察终点的平均生存时间,并采用Log-rank法检验其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抗病毒治疗预后。 结果 患者平均确诊年龄为(38.14±13.01)岁,中位随访时间为63(31, 93)月,第1、3、5、10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8.46%、97.44%、96.99%、95.86%,总病死率为1.27/100人年,AIDS相关病死率为0.57/100人年,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基线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计数、最近病毒载量检测值、目前WHO临床分期是研究对象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均P<0.05),其中基线CD4计数≥400个/μL组(HR=0.443, 95% CI: 0.291~0.673, P<0.001)死亡风险较低,最近病毒载量检测值≥1 000 copies/mL组(HR=12.725, 95% CI: 6.548~24.729, P<0.001)、WHO临床分期Ⅳ期组(HR=3.517, 95% CI: 1.785~6.932, P<0.001)死亡风险较高。纳入上述3个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模型区分度C-index=0.892(95% CI: 0.847~0.934),表明模型有良好的预测能力。 结论 2005―2023年兰州市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较好,患者生存率和病毒学抑制率较高。疾病初期进行规范治疗是降低患者死亡风险、提高生存率的关键举措。
2025, 29(3): 361-366.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3.017
摘要:
目的 分析2009―2023年青海省百日咳流行病学特征与发病趋势,为百日咳防控工作提供可行性依据。 方法 从中国疾病控制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收集整理2009―2023年青海省百日咳病例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青海省百日咳病例分布特征。使用R 4.3.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运用Origin 2024软件对疾病分布进行可视化,采用Joinpoint 5.0.2软件分析发病率时间变化趋势。 结果 2009―2023年青海省共报告百日咳病例97例,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为0.11/10万。各月均有百日咳病例报告,10月份为发病高峰,累计报告20例。果洛藏族自治州年均发病率最高,为0.39/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10岁人群,占发病总数的91.75%(89/97)。2009―2023年青海省百日咳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AAPC=10.10%, P<0.001),其中2009―2012年百日咳发病率降低(APC=-37.79%, P=0.006),2012―2023年百日咳发病率呈上升趋势(APC=28.64%, P<0.001)。 结论 2009―2023年青海省百日咳报告处于低流行水平,但整体仍呈逐年上升趋势,且以<10岁人群为主,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建议加强百日咳监测,进一步提高儿童和成年人疫苗接种覆盖率。
2025, 29(3): 367-372.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5.03.018
摘要:
目的 基于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评估北京市气温对带状疱疹就诊量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 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21年12月北京市带状疱疹门诊病例就诊数据和同期气象数据。通过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日均气温对北京市带状疱疹日就诊量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 结果 2016年1月―2021年12月北京市卫生健康大数据与政策研究中心电子病历共享工程数据库共报告带状疱疹门诊就诊患者488 100例。日均气温与带状疱疹日就诊量呈正相关(rs=0.098, P<0.05)。以日均气温的中位数12.59 ℃为参考值,高温和低温情况下的RR值均较高,低温影响出现于滞后早期(lag 0~5 d),而高温影响出现于后期(lag 3~5 d和12~14 d)。 结论 气温与北京市带状疱疹就诊量之间的关系呈非线性,低温对带状疱疹发病影响出现较早且显著,高温影响出现得更加持久,存在滞后效应。提示在极端温度下需加强预防带状疱疹发病。
主 管: |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 |
主 办: | 中华预防医学会 安徽医科大学 |
主 编: | 叶冬青 |
出 版: |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编辑部 |
通讯地址: | 安徽省合肥市梅山路81号安徽医科大学 |
电 话: | 0551-65161171 |
邮 箱: | zhjbkz@vip.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