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期刊
  • RCCSE 中国核心期刊(5/114,A+)
  • Scopus收录期刊
  • 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
  • WHO 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收录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期刊 (C)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中国)》(JSTChina)收录期刊
  • 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Irichsweb)收录期刊
  • 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2019年)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3年  第27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述评
重视群体和亚群体精准营养的研究
凌文华
2023, 27(1): 1-3.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3.01.001
摘要(375) HTML (263) PDF(79)
摘要:
精准营养是基于遗传、生理代谢、生活特征、环境暴露等因素提出的“量体裁衣”的膳食措施。精准营养并非是为每个个体研发与其他所有个体不同的营养处方,而是更需要从群体、亚群体维度探讨精准营养的膳食措施,达到促进健康和降低慢性病风险的目的。
论著
1990-2019年中国归因于水果摄入不足的食管癌死亡趋势
张嫣然, 宇传华, 胡迪, 魏俏俏, 胡樱
2023, 27(1): 4-10.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3.01.002
摘要(280) HTML (186) PDF(65)
摘要: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中国归因于水果摄入不足的食管癌死亡率的长期趋势,并预测2020-2034年的变化,为中国食管癌的防控提供科学建议。  方法  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2019, GBD 2019)获取1990-2019年中国归因于水果摄入不足的死亡负担数据,运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其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并使用年龄-时期-队列(age-period-cohort, APC)模型评估年龄、时期、队列效应。采用R软件Nordpred包对2020-2034年的死亡情况进行预测。  结果  1990-2019年中国归因于水果摄入不足的食管癌标化死亡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总人口从3.86/10万降至1.02/10万、男性从5.27/10万降至1.72/10万、女性从2.61/10万降至0.44/10万,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 AAPC)分别为总人口-4.54%、男性-3.83%、女性-5.94%。APC模型分析显示,1990-2019年中国归因于水果摄入不足的食管癌纵向年龄死亡率随年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整体呈上升趋势,总人口从0.20/10万增至3.54/10万、男性从0.26/10万增至6.40/10万、女性从0.37/10万增至1.36/10万;随着时期的推移死亡风险减小,总人口RR值从1.28降至0.19、男性RR值从1.24降至0.22、女性RR值从1.52降至0.11;越晚出生的队列其死亡风险越小,总人口RR值从12.31降至0.04、男性RR值从8.96降至0.05、女性RR值从26.04降至0.01。预计2020-2034年,死亡人数降至73 897例,死亡率降至0.52/10万。  结论  相应防控策略对1990-2019年中国归因于水果摄入不足的食管癌防制有效,须重点加强缺乏水果摄入的50岁以上男性人群的相关疾病防控和体检筛查,科学指导居民摄入水果。
2015-2019年云南省居民肝癌死亡趋势及寿命损失分析
冯程程, 余秋丽, 梁雪萌, 孙浩, 陈杨, 常巍
2023, 27(1): 11-16.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3.01.003
摘要(438) HTML (300) PDF(60)
摘要:
  目的  了解2015-2019年云南省居民肝癌的死亡水平、变化趋势及寿命损失情况,为当地制定科学的防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获取云南省2015-2019年的肝癌死因监测数据,利用Stata 16软件和Excel 2019软件计算肝癌死亡和寿命损失相关指标,并用Joinpoint 4.9.0软件分析肝癌死亡和寿命损失的变化趋势,采用统计描述方法对云南省肝癌的死亡水平和寿命损失情况进行流行病学描述。  结果  2015-2019年云南省肝癌死亡累计报告30 912例,平均死亡年龄为(61.76±13.81)岁,标化死亡率(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e, SMR)从2015年的12.40/10万上升到2019年的14.10/10万,男性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云南省肝癌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男性35岁死亡趋势开始快速增加。2015-2019年因肝癌死亡导致的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 PYLL)为256 380人年,潜在减寿年率(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 rate, PYLLR)为1.08‰;标化潜在减寿年数(standardized 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s, SPYLL)为266 962人年;标化潜在减寿年率(standardized 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s rate, SPYLLR)为1.12‰;男性的寿命损失高于女性;农村的寿命损失高于城市。  结论  2015-2019年云南省肝癌粗死亡率(crude death rate, CDR)和寿命损失呈上升趋势,男性和农村居民是高危人群,今后须加强对男性的早期体检,农村地区须投入更多的医疗资源,向全社会倡导合理膳食、体育锻炼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好肝癌的早期预防工作。
代谢性肥胖与高血压发病的队列研究
陈嫦萤, 杨松, 庄乾, 孙俊翔, 魏鹏飞, 赵祥海, 陈燕春, 沈冲
2023, 27(1): 17-22.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3.01.004
摘要(555) HTML (289) PDF(96)
摘要:
  目的  探讨代谢性肥胖与高血压发病的关系,为人群高血压防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于2009年在江苏省宜兴市官林、徐舍2个乡镇采用整群抽样方法纳入4 128名成人进行流行病学基线调查。排除基线2 012名高血压病例,截至2020年7月对2 116名非高血压对象进行高血压发病随访。根据体重和代谢状态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代谢正常体重正常(metabolically healthy and normal weight, MHNW)、代谢正常超重/肥胖(metabolically healthy overweight/obesity, MHO)、代谢异常体重正常(metabolically unhealthy and normal weight, MUNW)、代谢异常超重/肥胖(metabolically unhealthy overweight/obesity, MUO)。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代谢性肥胖与高血压发病关联进行分析,进一步做分层分析、异质性检验及相加与相乘交互作用分析;排除随访第一年发病的高血压对象、排除偏瘦人群进行敏感性分析。  结果  共随访到新发高血压637例,超重肥胖及代谢异常联合相较于体重正常代谢正常的人群归因危险度(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 PAR)及PAR%分别为17.4%、57.93%。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MHNW相比,MHO、MUNW、MUO三组的高血压发病风险增加均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的HR(95% CI)值分别为1.29(1.08~1.56)、1.48(1.09~2.01)、1.70(1.37~2.11),并呈风险递增的趋势(均有P < 0.001)。分层分析和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女性MUO的高血压发病风险(调整HR:2.14)高于男性MUO(调整HR:1.22),P异质性检验= 0.017。相乘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与代谢状态之间存在相乘交互作用,调整后的HR(95% CI)值为1.53(1.06~2.22),P=0.024。排除随访第一年高血压发病的对象或排除偏瘦人群进行敏感性分析,关联强度无明显变化。  结论  代谢性肥胖增加人群高血压发病风险,尤其在女性人群中风险更高。因此,对超重肥胖及代谢异常相关人群进行主动健康干预预防高血压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西安市成年肥胖人群膳食多样化与肥胖代谢表型的关联性
滕雨芯, 景慧, Samuel StevenChacha, 汪子平, 石国帅, 李珊珊, 刘丹朦, 颜虹, 党少农
2023, 27(1): 23-28.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3.01.005
摘要(374) HTML (251) PDF(56)
摘要:
  目的  了解西安市成年肥胖人群的膳食多样化与肥胖代谢表型的关系。  方法  数据来源于西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中西安城市队列人群的基线调查,选择具有血样且反映代谢表型指标完整的肥胖人群(BMI≥28 kg/m2)1 069例。根据代谢综合征联合国际多学会联合声明的标准定义肥胖代谢表型。参考膳食多样化得分的评价规则,结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构建膳食多样化指标。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探讨膳食多样化与肥胖代谢表型关系。  结果  研究对象的膳食多样化存在性别差异,不同肥胖代谢表型者的膳食多样化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代谢正常肥胖者相比,代谢异常者膳食多样化得分较低[(4.20±1.88)vs.(4.51±1.97), P=0.010],其畜禽肉、鱼虾、蛋、奶及奶制品的摄入较低。控制混杂因素后,与膳食多样化得分最低的肥胖者相比,得分最高者患代谢异常的风险降低38%(OR=0.62, 95% CI: 0.40~0.96),膳食多样化得分每增加一个单位,肥胖者的代谢异常风险降低10% (OR=0.90, 95%CI: 0.82~0.99),这种关联在女性和强体力活动的肥胖人群中更明显。  结论  膳食多样化增加与成年肥胖人群代谢异常风险减少有关联。采取多样化膳食可能是预防和控制肥胖人群代谢异常的重要营养干预措施。
基于降秩回归的血脂相关膳食模式与糖尿病的关系
乔婷婷, 张焕文, 罗涛, 赵辉, 张国珍, 戴江红
2023, 27(1): 29-35.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3.01.006
摘要(462) HTML (325) PDF(66)
摘要:
  目的  探寻血脂相关膳食模式与糖尿病的关联,为糖尿病的膳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取4 759名来自伊犁州霍城县的农村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测收集研究对象的相关资料。通过降秩回归法提取血脂相关膳食模式;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血脂相关膳食模式评分及各食物组摄入量与血脂的相关性;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探寻血脂相关膳食模式与糖尿病患病风险之间的关联。  结果  血脂相关膳食模式主要以小麦、畜肉和油炸面食摄入较多,而杂粮、蔬菜和水果等摄入较少为特征。血脂相关膳食模式与TC (r=0.296, P < 0.001)、LDL-C(r=0.225, P < 0.001)及TG(r=0.332, P < 0.001)呈正相关,而与HDL-C(r=-0.237, P < 0.001)呈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血脂相关膳食模式评分Q4组比Q1组的糖尿病患病风险增加99%(OR=1.99; 95% CI: 1.47~2.68; P < 0.001),且随着膳食模式评分增高,糖尿病患病风险具有升高的线性趋势(P趋势 < 0.001)。  结论  血脂相关膳食模式评分与糖尿病患病风险呈正相关,通过膳食来优化血脂水平可能有助于糖尿病的早期预防。
安徽省马鞍山市中老年人群吸烟与高血压的剂量-反应关系研究
胡文蕾, 何家镠, 胡明军, 李国傲, 秦其荣, 朱振宇, 黄芬
2023, 27(1): 36-40.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3.01.007
摘要(442) HTML (234) PDF(52)
摘要:
  目的  探索安徽省马鞍山市吸烟与中老年(45岁以上)居民高血压的关系,为高血压防制提供针对性的理论依据。  方法  按照多阶段抽样的方法,于2020年8-11月选取了马鞍山市三个地区,共12 132名居民参与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吸烟与高血压之间是否存在关联,限制性立方样条(restricted cubic spline, RCS)模型和广义线性模型分析二者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1 457名研究对象,其中高血压患者6 067名,占52.95%。以不吸烟人群作为参照,曾经吸烟人群患高血压风险的OR值在模型一、模型二、模型三中分别为1.37(95% CI: 1.20~1.56)、1.25(95% CI: 1.07~1.46)、1.18(95% CI: 1.00~1.39)。吸烟与高血压的RCS曲线呈现近似“J”型,当吸烟指数>25包/年之后,随着吸烟指数的增加,高血压患病风险呈单调递增的趋势,亚组分析得到一样的结果。均有P非线性>0.05,P整体<0.001,表明吸烟与高血压存在线性剂量-反应关系。广义线性模型的结果显示,吸烟指数每增加1包/年,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增加1.004倍。  结论  中老年人群中,吸烟与高血压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不同粒径和大气颗粒物对成年人心律失常的影响
徐洪兵, 刘凌燕, 王洋, 何兴侯, 易铁慈, 朱雨桐, 刘胜聪, 陈婕, 关新朋, 王童, 张怡, 吴荣山, 赵茜, 宋晓明, 李建平, 黄薇
2023, 27(1): 41-46.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3.01.008
摘要(318) HTML (239) PDF(45)
摘要:
  目的  评估不同粒径和大气颗粒物对成年人心律失常的影响。  方法  对73名健康成年人于2014年11月-2016年1月进行4次临床调查,采用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仪记录心律失常逐时发生次数;测定血清中炎性标志物可溶性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soluble IL-1 receptor antagonist, sIL-1RA)和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β(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1β, MIP-1β)水平;监测同期细颗粒物(fine particles matter, PM2.5)、空气动力学直径5.6~560.0 nm不同粒径段颗粒物浓度,以及开展不同粒径尺度颗粒物的源解析。利用广义估计方程模型分析大气颗粒物对心律失常的影响。  结果  累积暴露1 d的超细颗粒物与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 PVC)、成对室性早搏(ventricular couplets, VC)、室上性期前收缩(supra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 SVPB)、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 VT)的发生存在统计学意义(均有P < 0.05);超细颗粒物每升高IQR浓度的RR值分别为1.89(95% CI: 1.27~2.51)、2.23(95% CI: 1.45~3.00)、1.44(95% CI: 1.12~1.77)和2.63(95% CI: 1.42~3.83)。汽油车排放、老化机动车来源的颗粒物与心律失常发生也呈正相关。分层分析显示,颗粒物致心律失常效应在可溶性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和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β水平高的研究对象中更强。  结论  大气颗粒物特别是其中的交通相关来源的颗粒物可增加成年人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且在全身炎症水平较高者中效应更明显。
睡眠时长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联
欧夏娴, 李闵涛, 吕筠, 孙点剑一, 马圆, 满塞丽麦, 尹建春, 王波, 余灿清, 李立明
2023, 27(1): 47-52.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3.01.009
摘要(458) HTML (192) PDF(47)
摘要:
  目的  基于2008-2018年北京市城区年龄≥18岁人群的体检资料,探究睡眠时长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之间的关联。  方法  利用北京美兆体检中心2008-2018年体检资料,采取横断面调查研究,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探究睡眠时长与NAFLD患病之间的关联,并进一步分析不同亚人群中睡眠时长与NAFLD的关联。  结果  共纳入77 697名体检对象,年龄为(40.7±11.7)岁,短睡眠时长(< 6 h)与长睡眠时长(≥8 h)分别占12.7%与7.0%,NAFLD的超声检出率为37.6%。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短睡眠时长和长睡眠时长与正常睡眠时长的体检对象相比患有NAFLD的OR值分别为1.08(95% CI: 1.03~1.14,P=0.003)和0.88(95% CI: 0.82~0.95,P < 0.001),且短睡眠时长与NAFLD的关联在男性(P交互 < 0.05)及18~ < 30岁、30~ < 40岁的人群中(P交互 < 0.001)更为显著;进一步调整BMI后,发现睡眠时长与NAFLD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睡眠时长与NAFLD风险有关,尤其在男性和年轻人中;BMI在睡眠时长与NAFLD的关系中起重要作用。
基于倾向性评分探讨睡眠时相提前综合征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
高绒绒, 高倩, 王彤
2023, 27(1): 53-59.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3.01.010
摘要(410) HTML (189) PDF(52)
摘要:
  目的  探讨睡眠时相提前综合征(advanced sleep phase syndrome, ASPS)和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间的关联性,为深入理解睡眠的健康效应及预防和干预T2DM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NHANES)(2017-2018年)数据库。ASPS由工作日的就寝时间和晨起时间定义。T2DM根据服用降糖药物来定义。使用基于倾向性评分的逆概率加权法(inverse probability treatment weight, IPTW)和重叠加权法(overlap weights, OW)尽可能地控制潜在混杂变量后,分析ASPS和T2DM的关联性。  结果  共有6 048名研究对象被纳入研究,其中759人患有T2DM,411人被诊断为ASPS,分别占12.5%、6.8%。T2DM在ASPS组中的患病率比非ASPS组高(20.0% vs. 12.0%, t=21.295, P < 0.001)。IPTW控制潜在混杂后,分析显示ASPS组患T2DM的风险是非ASPS组的1.540倍(OR=1.540, 95% CI: 1.184~2.002, P=0.001);OW进一步完全均衡协变量后,分析显示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362, 95% CI: 1.078~1.722, P=0.001)。  结论  ASPS是T2DM独立风险因素,提示睡眠问题的管理在T2DM的防制中具有重要意义。
孕早期血红蛋白水平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关系研究:基于出生人口队列
闫明鑫, 赵豆豆, 宛惠玲, 赵欢, 单莉, 裴磊磊, 米阳, 屈鹏飞
2023, 27(1): 60-64.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3.01.011
摘要(447) HTML (301) PDF(50)
摘要:
  目的  探究中国西北地区孕妇孕早期血红蛋白水平与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的关系。  方法  连续纳入2018年7月-2019年7月加入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出生人口队列的孕早期孕妇,调查其基本人口学特征、生活行为方式等资料,并对研究对象的孕早期血红蛋白水平、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结果进行随访。首先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孕早期血红蛋白水平对GDM的影响,进一步采用限制性三次立方样条来呈现血红蛋白水平与GDM的非线性关系。  结果  在调整了混杂因素后,孕早期高血红蛋白水平(血红蛋白≥135 g/L)增加了GDM的发生风险(OR=1.44,95% CI:1.13~1.83);孕早期血红蛋白水平每升高10 g/L,FPG、OGTT 1h血糖、OGTT 2h血糖水平分别升高0.03 mmol/L(95% CI:0.01~0.05)、0.14 mmol/L(95% CI:0.07~0.21)、0.13 mmol/L(95% CI:0.08~0.19);限制性立方样条结果显示,随着孕早期血红蛋白水平升高,GDM的发生风险逐渐升高。  结论  孕早期血红蛋白水平升高将增加GDM的发病风险,应积极对孕妇孕早期血红蛋白水平进行监测,促进母婴健康。
9 516例妊娠早期妇女焦虑和抑郁症状与孕产史的关系
邹鹏, 黄巧, 陈卿, 周妮娅, 杨桓, 周文正, 陈红燕, 何阳, 刘晋祎, 曹佳, 敖琳, 漆洪波
2023, 27(1): 65-69.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3.01.012
摘要(333) HTML (186) PDF(39)
摘要:
  目的  探讨孕产史对妊娠早期妇女焦虑和抑郁症状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  采用广泛焦虑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7 items, GAD-7)和患者健康问卷(patient health questionaire-9 items, PHQ-9)评测重庆市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2020年2-10月建档的9 516例妊娠早期妇女焦虑和抑郁症状。单因素分析检测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模型进一步分析孕产史对焦虑和抑郁症状发生率的影响。  结果  妊娠早期妇女焦虑和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18.9%和47.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孕前BMI、吸烟史、饮酒史、过敏史、产次和流产次数与焦虑和抑郁症状相关(均有P < 0.001)。校正混杂因素后,logistics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显示相较于再产妇,初产妇焦虑症状的发生率增高(OR=1.16, 95% CI: 1.01~1.33, P= 0.031);流产史增加焦虑(OR=1.26, 95% CI: 1.13~1.41, P < 0.001)和抑郁(OR=1.19, 95% CI: 1.09~1.29, P < 0.001)症状的发生风险。  结论  初次生产和流产史是妊娠早期妇女焦虑和抑郁症状的重要危险因素。
重庆市区23 896名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现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曾晓玲, 何子翼, 周妮娅, 黄巧, 陈卿, 曹佳, 皮静波
2023, 27(1): 70-76.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3.01.013
摘要(465) HTML (190) PDF(41)
摘要:
  目的  分析重庆市区2018-2021年孕妇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的发病现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GDM的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21年6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进行产前检查的孕妇临床资料,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不同危险因素对GDM的影响。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来自重庆市区23 896名孕妇为研究对象,确诊为GDM的患者有6 269例,占26.2%。2018-2021年GDM的发病率分别为27.3%、25.0%、26.4%和26.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在调整相关变量之后,年龄(OR=1.47, 95% CI: 1.41~1.54, P < 0.001)、BMI (OR=1.74, 95% CI: 1.65~1.83, P < 0.001)和内分泌疾病史(OR=9.32, 95% CI: 8.68~10.01, P < 0.001)是导致GDM患病风险增加的危险因素。  结论  本研究发现重庆市区GDM的发病率较高,且高龄孕妇、孕前超重或肥胖和内分泌疾病史是GDM的高危因素。重庆市区应加强系统性的产科护理,关注孕期这些危险因素的变化,以减少GDM的发生。
中国老年人HDAC9和PPP3CA基因多态性与衰弱的关联
杨佩, 张宇杰, 钟文芳, 王晓萌, 吕跃斌, 毛琛
2023, 27(1): 77-81.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3.01.014
摘要(324) HTML (237) PDF(49)
摘要:
  目的  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9(histone deacetylase 9, HDAC9) rs2074633及钙调神经磷酸酶催化亚基A(calcineurin catalytic subunit A, PPP3CA) rs17030795的多态性与中国老年人衰弱发生的关联。  方法  本研究纳入衰弱组665例,对照组3 388例。基于基因型频率及五种遗传模型(共显性、加性、显性、隐性和超显性),评估rs2074633及rs17030795多态性与衰弱之间的关联。  结果  在共显性模型中,与携带rs2074633 TT基因型相比,携带TC型(OR=1.99,95% CI: 1.36~2.90)、CC型(OR=2.15,95% CI: 1.48~3.13)的个体发生衰弱的风险增加;在加性(OR=1.28,95% CI: 1.11~1.47)、显性(OR=2.07,95% CI: 1.44~2.98)及隐形模型(OR=1.21,95% CI: 1.01~1.45)中rs2074633多态性均增加衰弱的发生风险;在共显性模型中,与携带rs17030795 AA基因型相比,携带AG(OR=1.72,95% CI: 1.19~2.51)、GG(OR=1.98,95% CI: 1.37~2.87)型的个体发生衰弱的风险增加;在加性(OR=1.28,95% CI: 1.11~1.48)、显性(OR=1.85,95% CI: 1.29~2.66)及隐性(OR=1.25,95% CI: 1.04~1.50)中rs17030795多态性均增加衰弱的发生风险。   结论  HDAC9 rs2074633及PPP3CA rs17030795多态性与中国老年人衰弱发生风险有关。
基于决策树模型的城市居民日常饮食-营养素抗衰老方案筛选研究
涂嘉欣, 吴磊, 杨善岚, 邓莉芳, 周生泽, 朱若灵, 黄河浪
2023, 27(1): 82-88.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3.01.015
摘要(394) HTML (235) PDF(65)
摘要:
  目的  分析并筛选社区居民日常饮食-营养素摄入种类、结构、数量等变量,构建抗衰老方案。  方法  选择南北方4省(江西省、福建省、陕西省及甘肃省)部分社区作为研究现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通过生理-心理-社会三维人体衰老度量表(physiological-psycho-social three dimensional aging scale, PPSHAS)测量衰老并调查居民饮食现况。分析被测对象状态年龄、饮食(营养素)谱,以决策树(decision tree, DT)模型筛选变量构建抗衰老方案。  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660份(91.79%),男女比1∶1.2。女性普遍比男性年轻(t=2.317, P=0.018)。总计34.85%的居民状态相对年轻,其差值在(4.37~12.33)岁,40.00%的居民状态相对年老,其差值在3.29~10.53岁。年轻组日常饮食中荤菜(部分)、蔬菜类、奶、水果、坚果、水等摄入量高于年老组(均有P<0.05),日饮水量高出年老组625.15 mL;年老组牛羊肉、食用油摄入量高于年轻组(χ2牛羊肉=15.557, χ2食用油=69.520, P<0.001)。年轻组6类营养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的摄入量均高于年老组(均有P<0.05),而脂类则相反(t=26.173, P<0.001)。获得6种饮食类抗衰老方案,其中抗衰贡献因子排前3的是饮水量(0.47)、鱼虾(0.10)和茄果类(0.08);营养素类4种方案,其中抗衰贡献因子排前3的是蛋白质(0.48)、水(0.28)和膳食纤维(0.18)。  结论  1/3以上的城市居民处于年龄较小状态。主食、荤菜、蔬菜、瓜果、豆类、奶摄入量有抗衰老效应,饮水尤甚;过量脂类摄入不利抗衰老;饮食类抗衰老方案以1、2号最佳,营养素类方案以1号为最佳。
MSM人群对HIV暴露前预防知识知晓及相关因素研究
康文婷, 张广, 刘童童, 杨雪, 郭佳欢, 程丽丽, 汤后林, 王俊杰
2023, 27(1): 89-94.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3.01.016
摘要(659) HTML (176) PDF(73)
摘要:
  目的  了解不同城市和年份的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对HIV暴露前预防(pre-exposure prophylaxis, PrEP)知识知晓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依托社区组织分别在2019年和2021年采用电子问卷收集北京市、深圳市和昆明市的MSM人群的基本社会人口学情况、PrEP知识知晓、行为学情况等,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  结果  共调查4 889名MSM,其中2019年2 399人,2021年2 490人。2019年PrEP知识知晓占6.29%,2021年占25.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显示,2019年调查对象PrEP知识知晓促进因素包括年龄在25~ < 35岁(OR=1.685, 95% CI: 1.007~2.821)和≥35岁(OR=29.01, 95% CI: 1.156~3.497)、咨询过PrEP(OR=1.731, 95% CI: 1.050~2.855)、暴露后预防(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PEP)知识知晓(OR=3.178, 95% CI: 2.079~4.860)。2021年调查对象PrEP知识知晓相关因素包括文化程度(本科/大专:OR=3.291, 95% CI: 1.595~6.793;研究生及以上:OR=4.507, 95% CI: 2.104~9.652)、曾咨询过PrEP(OR=2.591, 95% CI: 1.906~3.521)、PEP知识知晓(OR=5.855, 95% CI: 3.071~11.161)、使用过PEP(OR=1.619, 95% CI: 1.191~2.200)、使用助性剂(OR=0.623, 95% CI: 0.492~0.789)、一年内检测次数为3~4次(OR=2.140, 95% CI: 1.265~3.619)和≥5次(OR=3.414, 95% CI: 1.987~5.865)。  结论  2021年MSM的PrEP知识知晓水平较2019年大幅度提高,但总体仍然低。影响知晓水平的相关因素包括MSM年龄、文化程度、进行过HIV检测、知晓及应用过PEP措施等,应继续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加强对MSM人群关于PrEP的宣传教育,提高其对PrEP正确的认知。
短篇论著
2010-2020年广州市人群疾病负担分析
席俊彦, 董航, 林晓, 张艳霞, 陈远源, 秦鹏哲, 梁伯衡, 郝元涛
2023, 27(1): 95-99.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3.01.017
摘要(592) HTML (234) PDF(102)
摘要:
  目的  评价2010-2020年广州市人群疾病负担的变化趋势,分析其性别和年龄差异。  方法  使用2010-2020年广州市死因监测数据和人口学数据测算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 DALY),Joinpoint回归分析模型分析DALY的变化趋势。  结果  2020年广州市男女粗死亡率分别为640.87/10万人和464.49/10万人,主要死因为心血管疾病、肿瘤和慢性呼吸道疾病。2010-2020年,男性心血管疾病上升为疾病负担首位,肌肉骨骼疾病、皮肤和皮下疾病、意外伤害和营养不良的疾病负担顺位上升。女性心血管疾病保持疾病负担首位,肌肉骨骼疾病、营养不良、神经失调、意外伤害、皮肤和皮下疾病的疾病负担顺位上升。男性和女性的总DALY基本保持不变,但粗率和中标率呈下降趋势。不同年龄组的疾病负担顺位有所差异。  结论  2010-2020年广州市疾病负担以非传染性疾病为主,不同性别和年龄人群的疾病负担模式具有各自特征。应结合城市层面的主要健康问题,探明危险因素,针对重点人群疾病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
江苏省社区成年居民糖尿病新发患者及其前期人群慢性病健康素养调查
嵇达康, 郭海健, 刘宇翔, 朱晓玥, 胡静垚, 马浩楠, 王蓓
2023, 27(1): 100-106.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3.01.018
摘要(340) HTML (123) PDF(45)
摘要:
  目的  了解江苏省成年居民糖尿病新发患者及其前期人群的慢性病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其与糖尿病防制知识的关系,为提升社区慢性病预防管理效果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对经糖尿病筛查发现的糖尿病新发患者及其前期人群进行一般资料、糖尿病防制知识、健康素养水平调查。  结果  经筛查试验发现糖尿病新发患者及前期人群1 502人,平均年龄为(55.09±7.70)岁,其中男性612(40.7%)人,慢性病健康素养条目平均为(3.95±0.62)分。其中,交流互动能力维度条目均分最低为(3.65±0.90)分。768(51.1%)人慢性病健康素养水平充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离退休情况等社会经济因素是其主要影响因素。调查人群的糖尿病防制知识得分与健康素养水平呈正相关。  结论  江苏省成年居民糖尿病新发患者及其前期人群慢性病健康素养水平较高,但通过交流、互动、主动获取健康信息、解决健康问题的能力较差。健康素养水平与糖尿病防制知识得分呈正相关。低文化程度、低收入、离退休人群是促进健康素养工作的重要对象。
广州市孕中期妇女营养素补充剂使用情况
郭欣玥, 林力孜, 方慧苹, 唐努, 谢路勤, 曾晶晶, 静进, 蔡莉
2023, 27(1): 107-111.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3.01.019
摘要(324) HTML (188) PDF(33)
摘要:
  目的  探究广州市孕中期妇女营养素补充剂使用率及使用量情况并进行评估。  方法  2017年3月-2018年11月在广州市某医院纳入常规产检的孕20~28周孕妇,采用经信效度检验的问卷面对面收集孕妇过去1个月的营养素补充剂及食物摄入情况,根据相应成分表分别计算各营养素摄入量,其中营养素总摄入量等于补充剂来源摄入量加食物来源摄入量。  结果  1 035名孕妇中,孕中期营养素补充剂使用率为80.2%;大部分孕妇使用复合类补充剂;各营养素中钙(76.2%)和叶酸(51.6%)补充率最高。除铜外,其余营养素食物摄入量均存在一定比例的孕妇未达到平均需要量(estimated average requirement, EAR)、推荐摄入量(recommended nutrient intake,RNI)或适宜摄入量(adequate intake,AI),特别是维生素B6、叶酸和钙;进一步纳入营养素补充剂摄入量分析发现使用组营养素总摄入量达到EAR、RNI/AI的比例均有所提高,且使用组总摄入情况优于未使用组(如使用组孕妇钙总摄入量达到RNI的比例为61.4%,而未使用组仅为8.8%)。  结论  广州市孕中期妇女营养素补充剂使用率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孕中期孕妇仅靠食物难以完全满足营养素需求,合理使用营养素补充剂可改善营养素摄入情况。
2010年与2020年沈阳市3~6岁儿童睡眠时间与超重肥胖的变化及相互关系
丁雅洁, 路柯, 张宁馨, 孙琦, 魏薇, 闻德亮, 贾丽红
2023, 27(1): 112-116.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3.01.020
摘要(362) HTML (223) PDF(37)
摘要:
  目的  描述2010年和2020年沈阳市3~6岁儿童超重肥胖变化情况,探讨睡眠时间与超重肥胖之间的关系,为今后开展儿童肥胖防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2020年在沈阳市抽取6所幼儿园,在知情同意情况下,对全体儿童进行身高和体重测量,同时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比较2010年在同一区10所幼儿园儿童的身高体重数据及调查问卷中所需要的内容,统计分析10年间儿童睡眠时间和超重肥胖的变化情况并探讨睡眠时间对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的影响。  结果  2020年参与调查的3~6岁儿童共623人。2010年共574名3~6岁儿童的调查问卷被采用。与2010年比较,2020年3~6岁儿童的年龄和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2020年儿童身高、体重以及BMI均明显增加(均有P<0.05)。2020年儿童肥胖检出率(14.9%)明显高于2010年(10.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显示,2010年睡眠时间<8 h组的儿童超重检出率是正常儿童的2.51倍(95% CI: 1.22~5.19),其肥胖检出率是正常儿童的2.78倍(95% CI: 1.17~6.23)。2020年睡眠时间8~9 h组的儿童超重检出率是正常儿童的2.71倍(95% CI: 1.34~5.48),其肥胖检出率是正常儿童的2.25倍(95% CI: 1.09~4.67)。  结论  2010―2020年,沈阳市3~6岁儿童的超重肥胖率呈明显增加趋势。2010年儿童睡眠时间<8 h和2020年睡眠时间在8~9 h的儿童超重肥胖的风险增加。
2014-2019年武汉市居民宫颈癌死亡特征及潜在减寿年数
张晓霞, 田卫东, 赵原原, 杨念念, 代娟, 金琦曼, 严亚琼
2023, 27(1): 117-120. doi: 10.16462/j.cnki.zhjbkz.2023.01.021
摘要(392) HTML (190) PDF(34)
摘要:
  目的  了解2014-2019年武汉市居民宫颈癌死亡流行特征及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 PYLL),为宫颈癌防制提供数据支持。  方法  利用武汉市死因监测系统收集2014-2019年武汉市居民宫颈癌死亡情况,计算武汉市居民不同年龄、地区之间宫颈癌粗死亡率及标化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并测算由宫颈癌导致的潜在减寿年数并分析宫颈癌流行病学特征。  结果  武汉市宫颈癌粗死亡率由2014年的0.60/10万上升至2019年的2.13/10万,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 APC)为32.63%,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5, P=0.038)。随着年龄增长,武汉市宫颈癌死亡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由宫颈癌导致的潜在减寿年数由2014年的640.00人年升高至2019年的2 660.00人年。2014-2019年的PYLL为15.26年,标化潜在减寿率为0.23‰。  结论  2014-2019年武汉市居民宫颈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应积极针对中低年龄段已婚女性开展宫颈癌筛查,加强宫颈癌防制措施,降低宫颈癌导致的疾病负担。